内容:《广玉兰》第二小节
现象:
师:课文的第二小节,讲的是花朵洁净高雅的特点,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个特点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小节,聚焦关键词,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自由读后进行批注。
师:你关注了哪些关键词、短语。
生1:我关注了“纯白”和“淡淡的青绿色”。(师相机出示这两个词和短语)这是指广玉兰花的颜色。
师:是什么颜色?
生2:纯白是指很白很白,白得没有杂质。
师:文中还有一串表示广玉兰很白很白的颜色。(出示了相关词语,学生齐读)除了这两个表示颜色的词和短语,你还关注了哪些关键词?
生3:玉琢冰雕 柔韧而有弹性
师:你理解吗?
生4:玉琢冰雕是用玉和冰雕琢出来的。
师出示相关图片:这就是玉琢冰雕的工艺品,看了它们,有什么感觉?
生5:晶莹剔透,很美。
师:摸摸看呢?
生:冰冰凉凉的,很硬,不小心会碎裂。
师:继续说说柔韧的意思。
生:说柔韧的意思。
师:齐读这四个词。横着读这四个词,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前后两个词意思是矛盾的。纯白与青绿色 玉琢冰雕与柔韧而有弹性矛盾。
师:让我们一起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再读一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标红这四个前后矛盾的词)
师追问:这下句子表达的意思还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觉得既写出了花瓣颜色和质感的特点,还表现出了广玉兰花旺盛的生命力。
师:齐读,看看作者是怎样破解这矛盾的?
学生聚焦句式表达。
出示句式。学生读一读。
出示老舍的《猫》,读一读,同样感受猫的古怪性格的矛盾表达。
出示作业:运用这样种方法,来写一写你眼中的人和物,用上这样的表达方式。
学生自由练笔。
评析:“语用视野下的语文教学”是一个以“听”“读”“视”为输入,以“说”“写”“评”为输出且互为有机循环的过程,“转换”和“生成”则是它的核心和枢纽,“得体”则是语用的终极目标。
1.发现:生发语意,关注形式。
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初读感受,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语言作品的内容与意义。所以,首先我们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说(复述)等途径,让学生从整体上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并有意识引导学生在勾画、批注交流等学习活动中,窥视语言秘密,促织语言形式,从而熟悉内容、把我思路,了解主旨的同时,对文章内容、情感、语言、体裁等方面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和发现。
2.领悟:揣摩语言,敏化语感。
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通过比较、推敲、品味,借助于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使学生进一步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度、得体感、和谐感和情味感,然后强化语言的积累,几点语感。
3.模仿:情境迁移,习得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发现其中的或读或写的规律性知识,并有意识地创设语言表达的情境,让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用方法迁移到新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情境中加深语言积累,在语言运用中积淀语言图式,是积累的语言 “跟他们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从而既内化、牢固语言,又使得语感由肤浅走向深刻,有迟钝走向灵敏。
4.类推:复现类比,把握规律。
在模仿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手法,把相同写法的课文归类学习,引进与课文语言特点相同或相似的片段,课文与课外通知的互文阅读等等。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掌握语言规律,形成语言运用能力。
5.创造:内化语言,自主读写。
学生在类推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语言,包括单纯的词语积累,也包括内容与形式、文道统一的成块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而且在语言积累、内化和使用中,慢慢悟出其中的语言秘密和言语积累,悟到其中的表达窍门。有一部分学生会非常自觉地把悟到的窍门迁移到新的表达中去,这就出现了“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