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石头书》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案例一】
师:山上相遇后,川川磊磊和勘探队员就有了一系列的对话,什么叫做对话?
生:对话就是有问有答。
师:默读课文,找找一共有几次对话,把问的问题划出来。
生:他们有六组对话。因为我找到了六个问题。
师:哪六个问题呢?看看跟老师找的一不一样。
“叔叔,您在看什么呀? ”
“书?哪里有书哇? ”
“这书上有字吗?”
“这书上有画吗?”
“化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
“看懂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
师:这一排来读一读,一人一句,其他同学当小评委。
生:读
生:我觉得语气词的语调读得时候要上扬!
师:用上他的小诀窍,试着读好它们。
师:加上提示语,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个“呀”读得特别好,一个好奇心强的孩子出现在眼前。你把“?“问号的味道的味道读出来了!真棒!
师:他们问了这么多,其实他们想了解什么啊?
生:(略)
师:哦,其实他们就是想很透彻的了解石头书,想知道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什么?看懂石头书有什么用呢?像这样的,一个又一个连续不断问问题的方式 我们叫它“刨根问底”,齐读,再读!你能说出跟刨根问底意思相同的词语吗?
生:寻根究底、追根问底、打破砂锅问到底
师:对的,很好,你们的积累真丰富!来,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 ...
【分析和反思】: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充分调动学生了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制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利用课文中的对话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指导时,先从语气语调上把握。这样的对话也是乐于被孩子们接受的,鲜明的对话承载着有趣的科学知识,通过分角色等朗读方式,自然而然获取科学知识,习得对话的方式,了解对话的表达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写话,全方位接触对话体,获得直观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