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一.教学效果:1、注意描写事物的特点。任何物体,无论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是无生命的静物,无不有其自身的形态。要准确地抓住描述对象的外形特征,阅读时,一般可从文章对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的描写入手。2、注意把描述的层次搞清楚。阅读时要注意抓住文章中状物的顺序,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先从哪方面写,再写到哪方面,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3、体会作者对描述对象的思想感情。作者在状物时,总会流露出某种思想感情,或喜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憎恨,我们在阅读时应准确把握作者的真情实感。具体到本节课的教学,又有一些变化。首先我们可以从1——3自然段层层设疑的写作手法入手:作者为什么“两棵树”——“两棵树”——“两颗樟树”,让学生明白设置悬念的好处,感受这两棵樟树的不同寻常,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二.成功之处:学习第五小节时,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是为之后延伸到人物宋庆龄身上作铺垫的。讲到宋庆龄不舍得这样的两棵樟树,再讲到人们也喜欢樟树,进而让学生质疑为什么? 由此让学生感悟樟树的品质,进而过渡讲到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身正气的可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我还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宋庆龄这个人。宋庆龄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竭尽全力。
三.不足之处:(1)课堂充满活力不够、师生互动有待进一步加强。应在平时多与学生沟通、交往,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实现教师多重角色的转变,课堂上便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2)学生展示方式单一,展示过程有待进一步规范、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