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教学反思
对于没接触过合唱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也许会稍感吃力。我在执教《夏夜》后有了如下的感想:
一、从教材出发,《夏夜》是小学阶段的第一节合唱教学课,所以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有点难度。《夏夜》(低声部两种节奏与四种旋律)旋律优美,合唱声部分俏皮可爱。自认为学生有连音与跳音唱法的基础,其次对学生把握演唱方法是个不小的提高,再次歌词具有趣味性,也很容易被学生理解。
二、对于歌曲教学环节,不采用先听合唱版本,在学生没有听赏出歌曲是合唱还是独唱(或者齐唱)形式的前提下,先让学生听合唱版的歌曲,显然没有教学的递进层次性,学生的学习基础也被忽略。常规下,合唱教学肯定先教学高声部,假象让从来没学唱过合唱的学生听一首拥有两个声部的歌曲来学习高声部,低声部肯定干扰学生对于高声部的学习。反过来想,先学习独唱版本,再听合唱,学生有了高声部的基础,很容易听出低声部歌词的出现地方,甚至发现高低声部旋律和节奏在两声部之间的联系:低声部好似高声部的回声。
三、把歌曲中连与断的节奏和萤火虫闪烁与飞舞联系起来学生易于理解,这个方法比较有效。
四、把节奏形象化的同时,也把节奏律动化,让学生边唱边跳,跳的部分不宜难,只用两个动作,而节奏方面也仅有连与跳的节奏,这样学生唱与跳的部分一致,载歌载舞,内心的感悟也会同步。
对于这节课还需要改进的地方:1、情景导入时,在语言引导上应该更流畅更生动,课堂声音更柔点,将这种音乐情绪带给学生,让学生也静下心来倾听我的音乐课。
2、萤火虫的谜语,可以让学生尝试有感情地尝试用音乐的节奏朗读,既给学生熟悉歌词的机会,又从感情的层面给学生感染,等于在学习一首旋律化的散文诗。
3、连与跳的节奏分别表现萤火虫翩翩起舞和忽明忽暗的亮光的舞蹈律动可以分别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动作,然后再统一动作,既让学生提高,又让学生的表演与音乐演唱方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4、二声部的演唱教学方法可以从节奏与音准两方面入手,只有先节奏后音准学生才会学得轻松。可以先讲解二声部的第一拍前半拍休止,从后半拍唱“啊”,在拍子上搞懂后,再在节奏上下功夫。可以让学生念节奏。跟着范唱唱二声部,第一遍唱在心里,第二遍轻声地唱出,第三四遍跟着钢琴学唱歌谱、并填词。
5、常规习惯的培养,通常学生在初步学会了的歌曲旋律的时候,就很有唱的欲望,喜欢不论音准与不准,节奏是否已经跟上拍子时就唱歌曲,声音越唱越大,越来越起劲。聆听的习惯没有养成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重视倾听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