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听了陈云老师的课,有以下4点感受:
一、解读文本到位,上出文本特点。
陈老师关注到《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访问记,陈老师理清了见、听、问、感的行文顺序,教学思路清晰,板书整齐美观。
二、依托重点词句,解读文本。
在研读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时,陈老师以“哪些地方能看出阿联酋人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个问题铺设平台,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能够深入感悟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陈老师引导学生对三个“买来”、“挖去”“埋下”等一系列动词的理解,并借助图片、补充资料、列数字、作比较来理解词语。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国,既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感受到了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三、重现朗读,形式多样。
在感受阿联酋人民改造环境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学生在陈云老师的引导下朗读充分,他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充分做到以读促悟。
四、读说结合,升华文本。
陈云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注重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陈云老师在工具性方面注重读、说、听的训练,如引导学生想象着说一说迪拜人民在挖去沙石中会遇到的困难。人文性的方面,陈云老师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入了迪拜评上“最佳人居环境改造范例奖”,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竞选理由,进一步感受到了迪拜人民在改造环境中付出的巨大代价。
课内的外延是课外,语文教学要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陈老师意识到这一点,布置了同学们仿照本课,将之前班级开展的寻访常州市消防中队的活动写成访问记,这样一来能将课堂上学习的写法得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