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有幸聆听了陈云和罗秋琼两位老师的《沙漠中的绿洲》和《云雀的心愿》这两堂课,感受颇深。接下来我主要针对陈云老师的这堂课做以下几点粗浅的感受与大家交流: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关于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凝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佳作。从上述角度出发,纵观谈谈我的整堂课的教学,感觉有以下几点比较明显:
一、对比教学,引起共鸣。
上课之初,陈云老师出示阿联酋沙漠和绿洲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阿联酋的景美人美,让学生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继而设问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这样荒凉的沙漠变成美丽的绿洲的,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本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费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陈云老师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了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付出很大的代价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1、通过三个“买来”以及“挖去”、“填上”“埋下”“咸而板结”等词语了解到建设绿洲的艰巨和复杂,代价之昂贵,体会到阿联酋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之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坚定。
2、第四到第六自然段具体写了阿联酋人是怎样精心管理花草树木的,通过读园林工人的劳动过程,学生懂得了浇水的目的还在于把花草上的尘土清洗干净,使“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从而体会到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
三、利用文本,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是一篇访问记,从陈云老师的板书中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出访问记的几个要点:见,听,问,感。访问记就是把访问过程中的所见所感精选后写成文章。结合本班前不久寻访了消防中队,仿照课文写一篇访问记。巧妙利用了文本进行拓展延伸。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缺乏必要的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读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似乎疏忽了这一点,没有很好地引领学生读书。2在课堂中应及时有效地对学生提出中肯与针对性评价,关注后进生,表扬进步生,肯定优秀生,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