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评课稿
5月16日,有幸聆听了陈云老师《沙漠中的绿洲》和罗秋琼老师的《云雀的心愿》两篇课文,我就陈云老师的课谈谈我的收获。
【案例】自主学习第三小节,自己默读课文第三小节,思考:那些地方能看出阿联酋人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划出相关语句,圈一圈关键词。
指名交流:
师:交流三个“买来”、“国外”等词读出了什么?
生1:三个“买来”,说明费用多、代价大。
生2:“国外”说明运输的距离远,十分不容易。
师:思考:能不能只用一个“买来”?指读
齐读: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生2:“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埋下自来水管”
师:从“咸而板结”读出什么,想象挖去沙石时阿联酋人民会遇到什么困难?
生1:沙石很大,要用铁锹砸碎,手都磨破了;
生2:天气炎热,人们中暑了;
生3:工具坏掉,换新工具;
生4:“挖去”、“填上”、“埋下”说明种植树木不容易;
齐读: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师:“纵横交错”“源源不断’感受到什么?资料补充
齐读: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师:他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代价培植绿树?
生:为了下一代生活的美好。
师:生活离不开绿树。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阿联酋人民才有了沙漠变绿洲的惊天壮举。
生:齐读第三小节。
【分析与反思】陈老师围绕本段的关键句引导学生感悟在阿联酋植树所付出的代价之大: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圈画关键词,写批注等方式对阿联酋人民的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壮举有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陈老师结合本班不久前寻访了消防中队,仿照课文写一篇访问记,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