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位,大学问
——评一年级班队活动之“小岗位我来评”
在“新基础教育”理念中,班级岗位建设是班级建设改革的重要抓手,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新基础教育”岗位建设的过程包括五个环节:岗位设置→岗位竞聘→岗位锻炼→岗位评价→岗位轮换,王静老师的活动围绕竞聘展开,而邵老师的活动主题重点落在岗位评价。学习这从班队活动,我总结了三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真实情感
岗位既是学生实际体验的载体,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具体方式。“岗位之花在开放”这个环节中,学生自主交流个岗位负责内容,岗位职责不是老师提出来的,而是学生字心中的要求,岗位内容也不是老师规定的,而是学生自己交流的选择。“课前小叮当”、“护眼小天使”等岗位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环节向后推进至“我们在进步”,孩子们观看老师前期用心拍摄的视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在自己真实的成长变化中,切实体会到参与班级事务的自豪感。班队活动就应该让学生注重真实感受。
二、细小处入手,培养岗位态度
糖果中队认为担当小岗位的关键有细心、耐心、用心和责任心,这些都是对待岗位的态度。孩子们在评价时没有说空话、大话,而是从值岗时的小事、细节处入手,落在四点:工作技能(做得好不好)、努力程度(有没有进步)、工作责任(记不记得去做)以及反思总结(在反思中进取)。一位黑板美容师在自评中肯定自己的工作责任,他每天早早到教室,牢记自己的职责。邵老师在评价时也抓住了小事,欣赏他讲抹布擦干净再擦第二遍。邵老师评桌椅小管家时突出他将桌椅对边线,细心摆放软垫板等。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正是这些小事培养了孩子们对待小岗位的认真态度。
三、多元评价制度,培育生命自觉
邵老师这次活动的岗位评价形式是多元的,主要是评价主体多元,自评和他评同步推进,自我评价→评价他人→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们自我评价,欣赏到自己的长处,也意识搭配自己的不足,更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岗位工作。他评更倾向于鼓励性评价。班级同学对小岗位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评价,欣赏班长课间工作负责。邵老师适时适度介入,如欣赏午餐管理员细心的工作态度等,让孩子们认识到今日之进步乃明日成功之基石。父母的鼓励无疑给了孩子们前进的动力,孩子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鼓励性的评价能保护学生择岗积极性,每个岗位职能的实现都为学生生活增添了光彩与前进的力量。岗位评价也能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他人帮助评价,立足自我,对自我认识达到“自明、自得”,人格养成基于行常道、常理,在评价小事的基础上,人格进一步确立。日常践行岗位职责,并不只是让学生养成行为习惯和对待岗位的正确态度,也是形成人格的基本路径。在评价中欣赏自己的优点进步,明白自己的不足与努力方向是生命全整意义上自觉的一部分。孩子们自己说出建议,比如课间观察员课站在班与班中间巡查等,体现出孩子们已有了些许自觉意识。
思考邵老师的这次班队活动,并结合祝校与其他老师的点评,我也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首先,低年级的孩子有独特的心里特征,他们渴望得到老师与家长的表扬,第一份工作能否被赏识不仅影响他们日后的岗位选择和锻炼,还会对他们自信心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岗位体验,不用过分强调细心、耐心、用心和责任心等,让孩子们感受到岗位乐趣才是首要的。
其次,岗位评价周期应长短结合。月“岗位小明星”这种较长周期的评价活动,还要增加短期评价次数,包括一事一评,可在班级重要工作或活动之后开展专题评价;一日一评,夕会课时对当天岗位工作的评价;一周一评,对每周最佳值日生进行评价。当然长周期的评价还有学期总评。
最后,岗位评价应分组分类。岗位可分成卫生劳动类、管理类和学习类等,多元评价应针对某一具体岗位,不能分散开。
学习邵老师这次以“班级岗位评价”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我对岗位建设有了更深更全的了解,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