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谈下我对story time的一些认识:本单元主要教授询问和表达“感受”或“感觉”。已经学过了一些单词,hot/cold等,在原有基础上,添加了新词教授,thirsty, tired,这些感官知觉的单词可以请学生形象的表演出来,让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听懂会读会说单词:happy,hungry,ill,sad,thirsty,tired,dear.
2、能听懂、会读、会说句型 What’s the matter? I’m … Here’s some …Are you…? I want to…
3、能正确理解、朗读并尝试表演课文
设计思路: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通过一个家的广告引入,进入到玩游戏的环节,请学生分别说说吃的食物,喝的饮料以及关于感觉的词汇,由此引出新词,“thirsty”喝“tired”的新词教授,由此拓展到“what’s the matter” 和“I am。。。”的句型练习。Task 1涉及到认识刘涛,以及他的爸爸妈妈为什么叫他涛涛,做了简单的解释,渗透家的概念。同时教授“have”的意义。Task2 主要拓展爸爸妈妈爱孩子们,那孩子们爱父母吗?又能为父母做什么呢?通过观看感恩视频,引发学生共鸣,说一说能为父母做什么。Task 3 拓展一系列孩子们能做什么的词汇表达。拓展一部分词汇表达的同时,引发学生爱父母,体贴父母的感觉。
板书设计:利用汉堡和饮料杯,吸引学生注意力,主要填入食物的词汇和饮料的词汇。
给出一系列感觉的词汇,带领孩子们读一读。
本节课的亮点是:
1. 通过家的广告以及感恩视频的分享,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2. 利用游戏,引入食物词汇,饮料词汇和感觉词汇,复习旧词,引入新词。同时进行句型操练,扎实根基,搭建支架,为后面的段落操练打基础。
3.教学环节清晰,文本处理层层递进。
本节课的不足:
1、磨课总共进行了三次,相比第一次试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有些环节做的还不够到位。教授新词时,时间不够,应该拆分音标讲解新词。两个广告应该取舍一个,虽然可以首尾呼应,但是时间太长了。同时,第一部分语音知识题有学生没有学过的音标,应该舍弃。
2、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语言储备估计不够充分,所以在时间把控上有所欠缺。导致最后能为父母做什么这一区块没有很好的处理文本,有点囫囵吞枣的嫌疑。需要第二课时再次解析文本,并让孩子们语言输出能为爸爸妈妈做什么,积累表达。
2、对资源的捕捉的敏感性不够。课堂资源回收利用做的还不够。学生的思维和想法非常丰富,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我觉得课堂生成的知识会更加灵动。
3、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更丰富些,教师要多关注学生话语,我的评价太单调了。
4、教态不够活泼,要及时关注学生,收集学生资源,但是太紧张了,下达指令也太快了,不够清晰,学生有点听不清楚,不会灵活变通,当发现学生听不懂指令时,应该换一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