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教学反思
谢星赟
上周三上午,我们四年级英语老师共同聆听了恽亚芳老师执教的《4下 Unit7 What’s the matter?》第一课时。恽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言语亲切。课堂上,恽老师用关于family的视频暖场,游戏导入各种感觉类单词,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两两对话、创编小诗,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并通过多种环节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文本。整节课学生们积极思考,参与度高。
此外,恽老师的课堂还有这样一个亮点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恽老师将掌握语言与培养品质相结合。本课课文讲述的是Liu Tao的父母如何问候和关心他,从而学习What’s the matter? Are you ...?等句型。课上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恽老师也不忘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模拟父母下班回家问候父母的情景,学会关心父母,而完成让学生学会关心父母和他人的情感目标达成。
这里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恽老师在处理情感目标的达成时很自然,不生硬。而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常常就出现了尴尬、生硬的“贴标签”现象。比如在Unit5 Seasons 一课,我让学生欣赏四季图片后告诉大家我们要热爱四季,学生们虽然都做出了OK的回应,但我总觉得怪怪的,不自然。
这也让我想起了,之前听过的一位老师的U6 Whose dress is it?一课。课文讲述的是Su Yang和Su Hai讨论去舞会穿什么,因为有的衣服太长,有的太大,最后这位老师把情感目标定为教育孩子要穿适合自己的衣服,不能太短或太长等。同样地,这样的情感教育也很自然。所以,我也时常关注我听过的或看过的每一节课的情感目标达成方式,我认为自然流畅的情感教育有这两个特点,一是切入点小,二是任务驱动,从任务中获得感悟。就像选择合适的衣服这一点,以及表演与父母的对话这一任务就分别体现了这两点。
英语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把情感态度的发展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小学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要注重情感的教育。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学习和思考关于此方面的教学,让自己的教学增加自然、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