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讲的是一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来看见桃子就扔了玉米,看见西瓜就扔了桃子,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最后一无所获的故事。告诉学生“明确目标,始终如一”的道理。
本文的前四段结构相同,都是按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心情怎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可以利用这一形式来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内容。最后一段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取、整理信息,并作出简单的推断。
本节课上下来我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其一,学生能够自主发现文段结构相似这一规律。但在具体表达文段之间的相似点时有一定难度,可见我们班孩子在对文段信息的整理和提取上有所欠缺,还要教师引导,适当地放慢脚步,带领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课堂上可采用小组轮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悟,在充分感知后,教师引导个别学生回答,再让其他学生复述,逐步让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孩子都能理解。说完后在让全班的学生连起来说一说,整体感知,为下一步的看板书归纳故事内容做准备。
其二,识字方法还需进一步渗透。我们班孩子认字的能力整体较好,但自主识字能力较弱。他们习惯了老师的灌输,不愿意去主动地识字,并且预习总是不够充分。在“我会用”方面,他们大多在扩词纸上抄一些词语,很少人能说成语,能找到古诗的就更少了,部分同学不愿意主动查字典识字,即便查字典了,对于字典中字的意思和对应的词语的感知都是模棱两可的。在“我会记”上。他们基本是加加减一减,而能想到编字谜,换偏旁的较少,识字方法单一没有创意。在本课的生字大多数都能认识。需要注意的是二会字中一些表示提手旁动作的字的区分,如:捧、抱、扔、扛、掰等,四会字中“瓜”的书写等(捺长在竖提上)。
其三,不能自己概括出故事背后蕴含的道理。我班孩子有人说道“猴子拿不动了,猴子比较贪婪”,把握不住要点。在续写故事时表达也不够生动。在讲到“目标明确、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的时候,学生的整体反映不是太好,看来还需要一些具体事例的讲解,让孩子们能把故事和生活联系起来,平时对课外阅读及相关的思维训练还要进一步落实。总之,我的教学之路还需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多学习,尽快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