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文以树喻人,树与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明线是写樟树,暗线是突显人物的情怀。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樟树,读懂宋庆龄,是本文的难点。
一、从“舍不得”,看可贵之处。你看这两棵樟树,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叶子:“稠密、绿得发亮”;这两棵樟树“蓬蓬勃勃”——充满了生命力。1、“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2、“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3、“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很可贵:“拒虫、香气永久保持”。难怪周恩来劝宋庆龄同志搬家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宋庆龄从心底里喜欢这两棵树:蓬蓬勃勃、香气永久。
二、从“瞻仰”,体会相似之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是要表达对是宋庆龄尊敬和爱戴。宋庆龄是一个怎么样的女性?人们为什么纷至沓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教师就得详细地向介绍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课文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樟树蓬蓬勃勃——宋庆龄的精神蓬蓬勃勃;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樟树有高贵的木质——宋庆龄有高贵的品质。
三、从“留影”,感受怀念之情。如今宋庆龄已经离我们而去,我们看到的只是伟人生活过的故居,还有她舍不得离开的两棵樟树。“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也总爱在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这句话是点睛之笔,由叙写樟树到睹物思人,文章的结构由此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给我们的感受是:树即是人,人即是树,她的精神品质将四季长青。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就是因为宋庆龄就像樟树一样,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尚品格和坚毅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和怀念。
只有架起“树”与“人”之间的桥梁,学生才真正读懂樟树,读懂宋庆龄,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反思(6月)
发布时间:2019-06-0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洪亚芬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