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赶海》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9-06-0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黄金萍


《赶海》是苏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文章以倒叙的方式为我们回忆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趣”事。全文的内容紧紧围绕“趣”和“乐”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有趣的场景。

一、教学效果:1.情境教学,激发阅读兴趣。上课伊始,学生是踏着《大海啊,故乡》的音乐走进教室的,这支歌旋律优美,学生仿佛跟着小作者回到了童年,一起来到大海边赶海。正当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时,我立刻将学生带到学习第二段课文中来,唤起学生对大海的渴望,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2.紧扣趣事,再现有趣的场景。文中主要讲了4件有趣的事: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我主要想通过读读、做做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赶海的乐趣。我先让学生去读一读课文,你认为哪件事最有趣?把你的感受用读书告诉我们。因为每个孩子的感受不一样,他们喜欢的事情也各不相同。当学生读完摸海星这一段时,我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了海星,主要是想告诉他们海星表面有一层石灰质的刺,所以摸得时候要慢要轻。学生再读这段时就读出了趣味和自己的感受,根据他们的动作立刻引出一个成语“小心翼翼”。学生在读中做中理解了文本,既读出了感受又积累了成语。

二、成功之处:读中感知,读中悟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反复地让学生去读,让他们走进文本,每一点体会都鼓励他们用读体现出来,真正做到了读中感知,读中悟趣,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三年级的课文没有那么深奥,大部分课文学生读读就能理解,但要让每个学生读出感受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让课文走进学生的内心,给学生足够读的时间,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入其境,读出自己的感受。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不足之处:对于文本采用的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没有涉及到。从整体教学目标上来看,基本实现了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体验赶海的乐趣这两个目标。从知识点的传授上,还有一些小细节没有注意到。

四、改进措施:放手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找文中的语句,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活动中哪些地方是有趣的。然后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感到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最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交流过程中,相机出示课后练习4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并读出作者赶海时喜悦、欢快的心情。在充分甲流、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有趣的情景演演,在饶有情趣的表演中,让学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体验。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