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本课之前,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有了这样的表达特点:
1、能够基本叙述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大部分学生有细节描写。但是在具体的表达的过程中,学生们还不能够敏锐地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写出来的东西还是非常笼统的。
2、对于文章的中心立意,学生总是简单地进行“快乐”的表达,具有深刻内涵的极少。即使有了立意,也无法很准确、生动地表达中心。
上这节课,我觉得应该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看一看是否有相关的训练重点。经过反复的研读,看似简单的《莫泊桑拜师》一文,在谋篇布局上,作者用大量笔墨详细描写了莫泊桑三次拜师的过程。第二次请教中,每一次都有肯定也有新要求,每次的请教都是联系上下文的,相互有关联的。
在选择材料上,以 “观察马车”这个典型事例,关联了莫泊桑拜师、老师福楼拜三次指导的整个过程。
在表达形式上,主要使用描写的表现手法来记叙故事的发生发展。课文第7节,福楼拜的语言采用了不断追问的手法。其中有对比,有不同的环境描写。同时还采用了反问句式来加强语气。比如“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哟?”“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等句子都加强了语气。
这篇文本谈到了写作方法的指导,这些写作的方法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和学生们讲的方法,观察、选材、写出特点。本文的字里行间也渗透着“坚持”的写作态度,因此本文是一篇极有价值的读写课。
由于文本结构清晰,情节简单,就内容而言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没有多大的挑战。应该说,对此类课文,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能通过以往经验知道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能了解莫泊桑三次向福楼拜请教的事。能感知三次指导叙述条理清楚,层层推进,由指导如何观察到如何写作一目了然。
然而对于文本中独特的过程逻辑安排以及福楼拜指导的内含之意,言外之意,可能基于学生的差异,理解会有偏颇。文中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从中蕴含的如何提升写作能力的言语智慧(“长期观察”、“对比观察”、“关注细节”、“写出特点”等),学生则是不能深入体会的。
本课,我们立足于“语用实践与智慧”,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具体做到:“感悟并转化文本语言形式”,“联系并言说真实校园生活”,充分挖掘出本篇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这节语文课上得到独特的学科滋养,发展他们的学科思维,也让他们获得独特的学科学习工具。
1、准确选择本课的教学逻辑。我们精心安排这样三个教学环节,分别是:复习导入,回顾内容;理解对话,感悟表达;总结收获,迁移运用。这样的流程设计,保证本课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有效落实,既符合学生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也体现由读到说,由说到写的“读写结合”的规律,更彰显整体关联式处理教学内容的意识和能力。
2、创设话语交际情境,将真实的校园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变化的语言情景中活用文本语言,既实现“文本语言的积极转化”,更让“对比观察”和“关注细节”的方法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自然生长出来。
3、精心选择本课的拓展资源,引入莫泊桑的《羊脂球》片断。让学生在经典片段的赏析中逐渐巩固这堂课中关于“对比观察”和“关注细节”这一新的方法结构,并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对于莫泊桑文学之路的影响,为后面人物形象的认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4、勾联文本与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上学’这一真实的场景,用一段话有序表达。”,这一活动为学生观察和描写提供了较为翔实的素材,较好地实现了“读写结合”这一教学设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