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执教,自在为师
——读周国平《内在的从容》有感
暑期漫漫,与书相伴。我从平时的繁忙琐碎中抽离而出,品读周国平的散文,颇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闲适之感。教师的工作,实在称不上闲适,与自在从容也相隔甚远,但我们又必须“慢”下来,静静地体悟,耐心地聆听,方能真正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一、知识上从容对待学生
1、承认自己的不足
华兹华斯说:“孩子是大人的父亲”。我觉得可以这样论证——学生是教师的老师。我一直认为孩子的天赋、好奇心和学习能力都是优于成人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们之所以是老师,只不过是先于学生掌握了一部分知识,再将其传授给他们而已。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有时将这一点优势都抹去了。
镜头一:一节英语课上,我讲到英国的几个著名景点和建筑,一个学生站起来补充“British Museum、Tower of London、Windsor Castle ”等书上没有出现的知识点。因为这个学生在课外英语辅导班上学到了相关知识,他的知识外延比其他学生就大得多。对此,我非常赞赏并鼓励学生能够做小老师,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镜头二:一节品社课上,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侵华战争的知识。在学完书上的知识后,几位同学立刻补充讲解了他们了解的抗日英雄。说句实话,我对此虽不是一无所知,却远远没有他们了解的那么详尽与具体。我相信他们平时就看过相关的书籍、资料和影片,因此知之甚多。
韩愈早就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作为老师,在很多方面不如学生是正常的,我们应该有从容的心态去承认和面对。
2、丰富自己的学识
既然教师的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那我们最紧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跟得上或超过学生的步伐。
我觉得教师在专业成长上要对自己有所要求,特别在自己所执教的学科知识上,要不断更新与学习,才能满足学生越来越高的需求。
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做到真正的从容不迫、镇定自若,才能在教室这方天地里做学生真正的领路人。
二、心态上从容对待学生
随着教龄的增长,我和同事们都有一个共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难教”,意味着学生们越来越有个性,有自己的思想,顺从型的学生少了,逆反型的学生多了,教师的威信越来越难以树立了。
例子一:某班一位男生A,从小父母离异,个性孤僻怪异。从小跟着父亲长大,父亲是暴力式管教,因此孩子也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上课时想听就听,不想听就干点自己想干的事。(幸好还没有影响其他同学)对于这样的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效果只能持续一两天。如果上课非要盯着他,那节课估计要浪费大半节。所以我的心态一开始的急躁慢慢地变成了平和,从“咆哮帝”变成了“唐僧”,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找到“紧箍咒”,让这个顽皮的孙猴子乖乖地上课。
例子二:某班一位女生B,心情阴晴不定。开心的时候,你就是她最喜欢的老师,课上表现颇为积极,作业也能及时完成;不高兴的时候,小脸冻着,就像老师欠了她五百万,叫她回答问题时爱理不理,作业就不要想了,她根本不做。我从班主任处得知,是家庭教育导致其这种奇葩的个性。
针对上述两种情况,我首先劝自己,要有宽容的心态;其次与家长紧密联系,商量对策;再次与他们沟通时,有严厉的批评,“违心”的表扬也必不可少。时间一长,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与爱,虽然谈不上进步显著,但比刚接触的时候要改善良多了。
周国平先生说:在今天的世界上,大家都很忙。第一要忙得愉快,第二要忙得有分寸。是的,如果内心从容,心灵才是活泼而清明的,才能把做好,才会忙得有乐趣。我已经执教二十二年整,但深觉自己修炼得远远不够,从容执教、自在为师,是我一生的追求与梦想,与同行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