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聆听了六年级组唐飘飘、曹俊两位老师执教的《丁香结》一课,获益匪浅,下面就曹俊老师第二课时的教学片段谈谈我的看法。
片段一:
师:快速浏览4—6自然段,划一划联想的句子,想一想作者由丁香联想到什么?
生:古诗、印象派的画、愁怨、人生感悟······
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在旁边做批注。
出示雨中丁香的描写。
生:有一种朦胧感;
追问:哪些词营造了这样的朦胧感?
生:细雨迷蒙、线条模糊;
引导学习书法的学生讲一讲“渗”
出示现代诗《雨巷》,指生读。
师:抓关键词,说说体会。(彷徨、寂寥、愁怨)
师:出示丁香的古诗词,丁香是愁怨的代言人,还有哪些事物也和愁怨关联呢?
生:想到了“残月”、“白发”、“水”
师:作者由丁香联想到愁怨,而我们也由此联想到很多和愁怨有关的意向。
片段二:由眼前的菊花想开去。
写一写自己的联想,再小组交流。
案例分析与反思:本次六语组的目标提到了一个词语“联想”,在策略教学中,就对联想策略有过指导。阅读教学中所依托的文本很多是作者联想思维的结晶,具有表意的多元化和模糊性,表达上的概括性和内隐性等特点。曹老师的课堂中,对丁香诗句、意向的文本与联想的勾连,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曹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练笔,给予学生一些联想的角度,让学生感受“联想”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