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睡了》评课稿
《妈妈睡了》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对熟睡中妈妈的端详,写出了妈妈的美丽、温柔及劳累。文章文笔细腻,人文性很强。高老师的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一读一写要求高,字词教学有实效
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学过程中,字词是低段教学的重点。高老师非常重视字词教学。本课要求认识的有13个生字,高老师引领学生从带拼音认读,去拼音认读,到词语中认读,交流识字方法,多音字放到具体语境中选择读音等,由易到难,让孩子在多样的认读形式中自然巩固,水到渠成。启发学生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时,学生们说出了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老师又自然地告诉孩子们,拼音认读、猜谜语、生活中识字等,都是认字的好方法,只要用心,识字的效率就高了。特别是对“脸”字的识记,边写边口述,肉月旁和我们身体有关,撇捺是头发,横是眉毛,左点是左眼,中间点是鼻子,撇是右眼,最后一横是嘴巴,像这样注明部位名称,使得学生在书空中记住这个字,更能知道与身体部位有关的字大多都带月部。学生也联想到肚、脑、腿、脚等。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获取的知识记忆会深刻。
二、 朗朗书声在其中,抑扬顿挫韵味浓
本课教学朗读的要求明确,让学生在每一次朗读中都有明确的任务,有的放矢,声声传情。如开始时的自由读,感知文章大意,找出睡梦中的妈妈什么样?再深入读,用声音表现妈妈的美丽、温柔和劳累等。朗读的形式也多样,学生自由读,个人朗读,有师生合作读等,每一次读,学生都有收获,都有进步。
整个课堂中,教师标准的普通话,清亮甜美的嗓音,使课文的情趣在轻柔、纯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文本与教师的声音及传递出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一种安静、亲切的氛围。对于这些学习语言文字不久的孩子们来说,这种极富韵味的诵读是最好的示范。这种浸润,体现了文本本身的文化价值,学科德育渗透润物无声。
三、 语言训练巧构建,核心素养重培养
高老师在教学中,重视语言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如,老师引导学生寻找文中哪些词语打动了你?哪里觉得妈妈漂亮?学生关注到“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模仿说词语()的眼睛,更指导学生通过事物的颜色,大小,质感,说出了“美丽的眼睛”“漂亮的眼睛”“宝石似的眼睛”“水汪汪的眼睛”“大大的眼睛”“小小的眼睛”等。而高老师并没有在此止步,反而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文中没有写妈妈眼睛的大小?生:因为妈妈睡着啦,眼睛闭起来了。在此训练基础上,又拓展说了()的头发。在语言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语言丰富了,也将找到了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学语言、用语言,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整节课,高老师完成的踏实,有条理,和学生眼神的交流,得体而恰当,多媒体的运用也是锦上添花,结尾处,把文中三句写妈妈的怎样句子再次出示,也是点睛之笔,使学生情感再次升华。总之,高亚莉老师的课有其突出的特色,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希望认真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