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师生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展开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学生表现出来的状态、捕捉和利用学生呈现出的丰富资源是课堂推进的关键所在。
曹老师这堂课的核心环节——抓关联,品联想中问题的设计非常开放,学生可以抓住文中作者由丁香联想到的任一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充分调动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课堂上的效果也较好,学生呈现出各种资源:与印象派的画关联在于线条模糊,画面朦胧;雨为丁香营造了一种朦胧感。曹老师也及时追问:哪些词营造了这样一种朦胧感?从而相机理解“渗”这个关键字,再如:学生提到愁怨的代表:残月、酒,并能够谈谈积累的诗句。
不足:学生难理解的就是最后一段,由丁香结作者产生的一种人生感悟。这一部分还可以让学生再想想,其实还可以有更精彩的答案:明白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能够用平常心对待是一层,把这些人生中的结当做生活的调剂品是更高的境界。学生没有关注到结尾反问句体现出的后一层境界。曹老师围绕作者由丁香结联想到的事物层层追问,推进课堂,提炼板书,并巧妙的利用板书让学生围绕菊花展开联想学以致用。建议:是否可以更开放,围绕一种花展开联想,而不仅仅局限于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