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来,少也是多——评吴宏露老师《曹冲称象》
吴老师执教《曹冲称象》,而我作为同伴有幸经历磨课与开课的整个过程,《曹冲称象》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使学生充分理解称象的方法并感受到曹冲善观察、爱动脑的品质。
(一)识字教学丰富
吴老师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教学生字,各有侧重,扎实丰富。“称”、“秤”这两个字不仅读音上十分相似,字形上也很相似,吴老师给它们编了小口诀“你来称,天平秤”,有效地区分了它们的意思,又用一道填空复习巩固,从字形到字义帮助学生记忆。教学“柱”,拓展有关柱的词汇;教学“底”,用老朋友“低”去记新朋友“底”的字形;“杆”强调多音字,教学时吴老师说“当它表示细长的东西,就要读第一声”,但这一说法不太准确,笔杆也是细长的,但它读第三声,在定义时还需再斟酌。教学“做”,吴老师关注同音字,在数字游戏中将“做、作、坐、座”四字进行区分比较,但是在这里字给多了孩子们更容易混淆,我认为只要比较“做”和“作”的用法就可,少一点也许掌握得更牢。
(二)重语言训练点
曹冲称象的方法是这篇课文的难点,吴老师首先出示了描写曹冲办法的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学生朗读,其中“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这句话较难,如果读不顺就很难把握文章的意思,也就不能理解曹冲的方法,所以吴老师将这句话单独拎出来,为孩子们加上了停顿的魔法棒,带领学生读通、读懂。在读懂的基础上找出每句话中的动词,根据动作把曹冲的办法简化成4小点,用给四个小句子排序的活动形式带领学生进一步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在排序时引导学生用“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连接词,让孩子积累表示顺序的词语,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能力。
(三)问题思考
吴老师字词教学丰富扎实,但整堂课给人感觉走得有些快了,尤其是第四自然段,学生的朗读反馈效果不佳。我认为教学节奏可以再慢一点,带着孩子们细细地梳理故事。为什么要称象?怎么样称象?曹冲的方法好在哪里?第一课时只要解决前面两个问题。为什么要称象?因为“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大象 一堵墙 四根柱子”,官员和曹冲的两种称象方法,可以先让学生找出他们分别用到的东西:“官员 一杆大秤 一棵大树”、“曹冲 一艘大船 画一条线 一船石头”边读边找,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出关键信息,学生对两种称象方法也就有了大致的掌握。到第二课时再让学生在理解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排序,活动推进时也可更情趣化,比如出示曹冲称象的小动画,让学生给动画配音,既检查巩固学生对称象方法的掌握,又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
听课是学习他人的教学思路与方法,但听课中也要带有自己的思考,他在这里处理得当吗,如果我教我会有怎样的思路?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教慢一点、教少一点,学生能够理解得更充分,掌握得更扎实。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