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妈妈睡了》九月评课
发布时间:2019-10-0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静琪

《妈妈睡了》是一篇抒情性散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妈妈睡梦中的样子,体现了孩子和妈妈之间深深的亲情。高老师仔细研读教材,深入分析学情,基于学情与文本,明晰课时划分,选取教学内容,反复磨课,不断修改。有了这些前期的努力,才能1、为我们呈现了一节较为精彩的语文课。

本节课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上课伊始,诗歌导入,创设情境。孟郊的母亲与生活中自己的母亲相勾连,引导说话。自然地过渡到文中的妈妈。然后以大问题“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贯穿课堂始终,随文识字,积累词句,引导表达。板块清晰,层层递进。整节课紧扣低年级教学目标,将识字与朗读有机结合起来,以读促悟,带领学生感悟课文中浓浓的亲情。下面我对本节课进行简单的点评。

一、识字有趣,且在趣的基础上各有侧重。识字重点关注四会字,形式多样,在教学“脸”字时,在教师范写的同时编小口诀,重点强调易错笔画,与学生生活相勾连,形象生动,易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记忆。在教学“闭”这一生字时,巩固识字。在教学“闭”一字,采用字理识字, 以文字画的形式再现古人构字情境,又以“我说你做”的游戏巩固识字,在教学“沉”字时,从字音到字形再到字义,引导学生理解,将字词教学做细做实。

二、朗读有法,在法的指导下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有层次感,不同的文本内容能够能体现不同感情。如:当说到“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时” 引导学生语气轻柔缓慢,当读到“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时,引导学生语气低沉。在文中第四节的朗读指导中,教师借助魔术棒指导长句子的朗读,由词到句,由句到段,一步步引导学生读好。班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轻声词和“的”字短语朗读较为到位。课堂朗读形式多样,有指名读、齐读、比赛读等,将读——演——评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反复读中充分感知睡梦中妈妈的不同样态。

三、在完成朗读、识字任务基础上,将课后说话练习巧妙融入到课堂中,带动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大问题“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贯穿课堂始终,在这一问题的探索中,采用以学定教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部编版二年级教材关注词句积累,积累语料,丰富写话要素,提高语用能力,而字词又是构成语句的最小单位。高老师在说到“()的眼睛”、“()的头发”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物,唤醒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教师有一定的敏锐度,并且是从颜色、形状、质感等角度进行理解,给孩子思考的抓手,有意识地归类积累词句,利用直观的图像,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对于本节课,我来说说几点不成熟的小建议。第一,在语言的理解方面。1、借助汉字文化理解语言,感知汉字之美,教学“窗”字时,让学生看图识记字形,在这里教师可进一步深入,结合古文字说说它们分别代表窗的哪一部分,从“部位、材质、作用”等角度引导学生组词,丰富学生语言,激发爱国情怀,实现汉字价值的最大化。2、可借助一字多义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这是低年级学生易错易混淆的难点。本节课教师在教学“沉”字时,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组词,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可进行归类,发展学生思维,逐步让学生形成归类意识。第一,在语言的积累方面。1、注重积累文中具体生动的表达。如课文中“明亮的眼睛”“乌黑的头发”在将眼睛时,教师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质感的角度来说,等再讲到头发时,可以让孩子自己表达归类,避免课堂环节的重复。课堂上,有个孩子说道“又黑又直的头发”教师要适时把握优质资源,告诉学生形容某一事物时,可以把两方面的特点连起来说。第二,课文朗读指导。本节课老师让两位同学比赛读,另一学生评。但学生在评价时有困难,抓不住“语气轻柔”这个评价点。教师的要求可以更明确些,是读准、读顺,还是读出感情。若学生不理解,教师可以范读或者错误试读,让学生反复感知,这样课堂上课文朗读的生长感会更凸显。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