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9月反思
发布时间:2019-10-0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吴宏露

9月反思

《曹冲称象》是一个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出了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第一课时的教学围绕识字和朗读展开。生字教学采取随文识字,根据生字的特点,各有侧重。朗读教学在读准、读顺的前提下,读好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节课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在其他老师的批评指正下,我有如下反思。

    一、教案设计貌合神离

    导入之初,我引导学生读课题,提出质疑。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但是我利用现场资源的能力不够,无法吸收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将其运用于后面的教学。而是按照原定的教案设计,归纳三大问题:为什么称象?怎么称象?称象的结果?但是我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做到紧扣这三大问题,尤其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称象?”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我是通过:“这头大象是哪儿来的?”“这头大象长什么样子呢?”“官员们看到大象是什么反应呢?”这三个问题推进的。其实,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属于质疑环节中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称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却撇开了这个问题,转而从其他问题入手,这就导致了教案设计生生被割裂,没有连贯性。

    这一板块的教学,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法补救。第一,在教学完一、二自然段之后,小结:这两个自然段就是“为什么称象?”,即回到质疑时提出的三大问题。第二,直接从质疑时提出的三大问题出发。师问:读完了课文,你知道为什么要称象了吗?学生可能会用自己的话回答。然后,教师再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接着再用小问题,“这头大象长什么样子呢?官员们看到大象是什么反应呢?”继续教学第二自然段。总之,或者开头,或者结尾都应该回到质疑环节的三大问题,尊重教案的整体性。

    二、朗读指导不够

    我们班的朗读能力一直比较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我指导方法有偏差。一年级时,学生读书总是不出声音,所以我就要求他们一定要放开声音大声朗读。我一直表扬那些声音响亮的学生,以至于我们班部分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不是读书而是扯着嗓子喊书。后来,我渐渐发现我们班的朗读特别不好听,才明白对声音的要求已经到了过犹不及的地步。我一直反思如何改善这一问题,也一直思考什么样的读书声才是好听的?如果把整班朗读比作音乐会,那么每位同学就是一种乐器。美妙的音乐是由所有乐器协作演奏,有机融合。因此不可以声音太突出,也不可以不出声,只有全班同学的声音融到一起,读书声才好听。除此之外,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我逐渐意识到我们班朗读存在的问题。比如:“的”字短语读不好,轻声读不好,没有停顿等等。每天早读,我都带着学生认识这些问题,纠正这些问题。然“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和我的学生扔需“上下求索”。

    一节公开课的实践能帮我检测出许许多多的问题,更能给我提供许许多多的指导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前进的步伐。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