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蝙蝠和雷达》教研课反思
发布时间:2019-10-1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云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通过课后的问题清单,不难看出本课旨在让学生学会从不角度进行提问,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课文为载体,让学生初步掌握提问方法后,可借助书后习题进行巩固。

课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更多的仿生学科学发明,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因此从联系生活经验的角度提问对学生而言没有太大难度。通过第五课的学习,从内容上提问学生也已驾轻就熟。但是如何从写法的角度提问,大多数学生不知道,甚至会跟其他的提问角度混淆。因此第二课时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写法的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是立足写法展开教学的,但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过渡和一个板块结束后的总结不到位,导致听课的老师们没有听明白我的设计意图。另外,这堂课还让我意识到问题的指向性应更明确,我要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那我就要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语言。

以下是我的重建教案:

常规积累:

  1. 今天常规积累时间,陈老师要送给大家三句话,看大屏,谁来读一读?

    (评:你读准了字音;你读得很有味道;一句四字,掷地有声)

    让我们一起简洁明了、干脆利落地读好这三句话。

  2. 这些都是古人说的话,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对后人有着警醒之意,你从中明白了什么?是呀,难怪古人还说“学贵有疑”。

     

    一、复习导入,学习针对写法提问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提问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齐读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完整的话说一说。(评:你说的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内容就要像他这样简洁明了,明白了吗?/你们都是从内容的角度说的,这是提问策略的单元,从提问的角度,你还有什么收获?)

    2、(逐张出示问题清单)看,这是我们上完第一课时后同学们从三个角度提出的问题清单,你有什么发现?(如果答不上来,追问:从提问的数量上有发现吗?)

    3、看来针对内容、生活实际提问,已经没有问题了,而从写法上提问同学们还是有困难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着一起解决这个困难。

    4、在整理大家问题清单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了让大家看清楚(标红:课文的第二小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这个问题是谁提的?你是怎么想到提这个问题的?(预设:我发现这是一句设问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出示第二小节)就是这一句话,他在这里有问题。标记文号。问:设问句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读着读着你有什么感觉?(预设:我迫不及待地想往下读了。)这就是设问句的魅力,它能充分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再去读读看,还有什么发现?是呀,它还有一个秘密——承上启下。再齐读。

    提升:关注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句子独特的表达方式,可以促进我们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你真厉害!

    5、请同学们去读一读4-6小节,试着从写法上提出问题,同桌讨论。这个提问可不简单哦要学会问题的整理,如果两个人提一样的问题就要删去一个,如果两个人提的问题不一样,那就要整合,看看你们都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6、指名交流。

    (1)为什么第五小节要用打比方?

    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了我们刚才说的表达上有特点的句子。

     

    (2)为什么用不一样的动词?

    他提问的角度和刚才的同学有什么不同?(他是从词语提问的)是呀,我们还可以针对用的精准的词去提问。(出示:把蝙蝠的眼睛蒙上、把蝙蝠的耳朵塞上、把蝙蝠的嘴巴封住。)学生读,读完后问:把这些动词换着用可以吗?那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用了吗?(这样用更准确)对呀,这就符合我们这篇科普性文章的特点——科学性,准确性。其实这三个动词说了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的三次实验,请同学们认真去读一读,用自己的话完整的叙述每次实验的过程。

    ①满屏出示三次实验,学生自由朗读。

    ②指名复述三次实验,(出示完整的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评价:同学们讲得都很完整。

    ③那课文又是怎样写这三次实验的呢?再去读一读。谁能根据课文再来填一填这张表?

    ④(出示两张表)比一比这两张表格,你有什么发现?评价:同学们的眼睛真亮,我们在写步骤相同的实验时,省去相同部分,可以让我们的表达不仅清晰而且精炼。

    提升:同学们,不知不觉中老师已经带领大家解决了一个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看谁最聪明。你真了不起!又找到了一个从写法上提问的新角度——写相同内容的段落。

     

    二、总结方法,迁移提升

    1、看,我们学会了这么多从写法上提问的角度。你能从7-8小节再去发现这些角度的问题吗?

  3. “反复”能不能删去?

  4. 我发现7、8小节写蝙蝠和雷达的时候写得差不多,为什么这样写?

    ①自由朗读78小节,试着说说蝙蝠夜行和雷达的工作原理。

    老师这里有一些板贴,谁能借助板贴说说蝙蝠探路的秘密?贴完后引读画箭头。看加上这些箭头会让你说得更清楚。谁来说说雷达的工作原理?

    ③看看板贴,你有什么发现?(蝙蝠的。。。相当于雷达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78小节要用这样相似的表达了吗?(因为它们的原理差不多。因为科学家模仿蝙蝠发明的雷达。)(出示第8小节第一句。)是呀,针对表达相似的段落,我们也能从段的角度提出写法上的问题。他还解决了有的同学的疑惑——为什么这里要用这句过渡句?因为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像这样,模仿生物的特点进行发明创造的学问就叫仿生学。

    ④你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发明呀?老师这里也查了一些资料——

    2、科学家发现鸡蛋薄薄的一层壳却能承受很大的压力,于是模仿鸡蛋的薄壳结构建造了这么多美丽而又坚固的建筑(出示图片:悉尼歌剧院、鸟巢。)

    3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相当精确地模拟了水母感受次声波的器官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提前预知风暴的来临,大大降低人们的财产损失。

     

    你看,人类的生活与大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不仅能从大自然中感受到快乐,还能学到知识,科学家们也正是这样不断地发现、不懈地探索,才能创造出有利于人类的发明,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这节课大家非常用心地学习提问,尤其是从写法提问。小微老师也来表扬大家了,听听她说了些什么呢?(播放微课视频)同学们听清楚小微老师说什么了吗?她除了在表扬我们的进步之外,还在强调我们以后在阅读的时候也要从这三个角度提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书后第三题的一段文字,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问,看看谁的眼睛亮,谁提的问题多,指名交流。

     

    同学们,不断地读,不断地问,不断地解决问题,就会让我们不断收获,收获知识。这就是古人说的“学贵有疑”。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