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9月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9-10-1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燕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向人们生动展示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和内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对场面描写富有激情,细腻传神,并且将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对于每一篇课文,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不能强加给学生。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整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学生与自己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者、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把学习、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力求将自己与学生摆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二、教师深层挖掘文本资源,力求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

教学中,从学生的阅读欣赏—展开想象—品词析句—自主感悟等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孩子们的理解和想象是可以超越文本的。比如说,在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句话时,民主平等的气氛让孩子们打开了话匣子。我问:“为什么草原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时,有学生这样回答:“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猛然间换了一个环境,心情豁然开朗,他不但看到了明朗的天空,还看到了羊群、小丘、骏马,都是那么美丽,他的心情很愉快,所以看什么都觉得可爱。 ”也有学生那喧嚣的城市天空与草原的天空作比较,来衬托草原天空的可爱,从学生精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身上的创造潜能被挖掘出来了。

另外,本文的语言十分优美,而且充满瑰丽的想象和奇妙的比喻,应该在写法上引导学生多借鉴。但是本课只注重了品读,没有细细分析语言到底美在那里,这样学生的写的收获会相对较少。另外草原的风光毕竟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边启发边想象,还应该就着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改换一些比喻。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就像|……”以加强语言的训练。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