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教学反思
课堂上短短的四十分钟,如果没有很好的设计和安排,一晃就过去了。虽然有些精读课文会安排两课时的时间去学习,但如果要顾全文章的方方面面,还有觉得时间不够。为此,我经常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而困惑。例如在教学《桥》一文就有很多困惑:
1、对老汉精神感悟的层次该如何安排?
第一次我是打算给整篇课文,抓住洪水上涨的三个阶段,研读老汉言行的三个重点句,从老汉指挥党员将生的希望让给百姓,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到不循私情揪出儿子,严格要求党员在危急时刻要将生的希望先让给百姓,再到不顾自己安危将小伙子(儿子)推上桥。但发现这样的设计层层深入的效果没有,而且结尾的震撼力体现不出。
于是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方法。去掉结尾,这样让学生从两个层次体会老汉精神,第一次仅体会一位党员干部的崇高品质,而在揭示结尾知道小伙子是儿子后,进一步挖掘老汉矛盾的内心,从而更深一层体会老汉不凡的人格。但这样的处理,对于老汉将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一举动的理解到底该到什么程度,我很困惑,是提升到将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还是别太强调,毕竟这是他儿子,这一推更多的可能是父爱的体现。
2、作为选学课文,这样取舍是否合理?
这篇课文可挖掘的内容很多,比如语言特色上,语句简短,洪水描写拟人化;老汉言行中“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沙哑地喊话,冷冷地说”都可深入挖掘,还有人们的反映,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等处都可研读。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最有价值的目标?我最终在这么多可圈可点的内容中确定了这样的目标是否合理?对“他像一座山。”的理解我舍弃了是否合理?对第一层次体会老汉在危急时刻指挥“党员将生的希望让给百姓,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时,我选择了老汉沙哑地喊话一句,而放弃了“木桥前,……他像一座山。”一句的研读是否合适?
3、情感型课文重点该怎样把握?
情感性这么强的课文该怎样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推想的太多,而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无法走进文本及人物内心,因此上得很虚。
总之,本课的教学还算成功,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课文朗读方面指导得不够到位,没能把学生引入到那种感人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没能得到很好的调动,朗读的感情也不够丰富;二是给学生自主思考,讨论的时间较短,有些学生对表达特点的的认识不够深刻,甚至不知道该该从哪些方面去说。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一些优点与不足,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