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童话,讲述了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小蜘蛛之间的故事。课文用反复的手法推进情节的发展,每一个片段都是老屋准备倒下,然后小猫、老母鸡、小蜘蛛请求老屋不要倒下,接着是它们陈述老屋不要倒下的理由,以及老屋无一例外地答应了它们的请求,最后是小猫、老母鸡、小蜘蛛都得到了老屋的帮助,满足了各自的心愿。
本文题目新奇,“总也倒不了”与“老屋”之间形成了想象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预测的可能性:“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究竟会发生什么?文中各部分情节的相似性,为学生预测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引:接下来的发展是和前面的一样?还是有变化?文中老屋和小动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细节的描写也具有相似性,为学生的预测提供了凭借。比如,老屋反复说“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接下来的情节里会不会依旧重复这句话呢?又如,一再有小动物请求老屋帮助,会不会还有其他小动物也有类似的请求
呢?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也为阅读和预测增添了乐趣。
课文有7处旁批,都是模仿儿童真实的阅读心理所作的预测,提示学生可以在什么地方预测,可以预测什么。对题目的旁批,提示可以在看到题目时,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进行预测;对插图的旁批,提示可以在看到插图时进行预测;对文本的旁批,提示可以根据故事的具体内容进行预测。课后第一题指向预测意识的唤醒,为学生提示了交流的思路,以及语言表达的方式,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预测,并相互交流各自预测的内容。前两个学习伙伴的话,示范了针对课文内容进行的预测,提示了可以在哪里展开预测,以及如何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得出这些预测。第三个学习伙伴的话,提示了可以借助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等展开预测。第四个学习伙伴的话,提示了预测的内容未必与课文的实际内容一致。课后第二题指向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交流对老屋的印象。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中的老屋以老人的形象出现,额头布满皱纹,面容慈祥,孤独破败,小猫正仰头与老屋说话。学生在阅读中会自然地联系插图展开相应情节的想象,还可以在相似情景中将小猫置换成老母鸡、小蜘蛛,从而大胆预测后面的情节。第二幅图是小蜘蛛在老屋屋檐下织网捉虫的情景,老屋庇护着小蜘蛛。学生可借由插图的变化,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这个童话中,有几处写了“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但是要学生真正理解或者说说老屋给他们的印象,也许他们还体会不出来,也说不会用什么语言来描述老屋的内心世界,因此,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想象表演来体会,例如:第一次,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我让学生做出老屋将要倒下,放弃一切时的表情,学生做的还是不错的。在全文学完后,我和全班学生一起进行故事情景表演,一个学生演老屋,3个孩子演其他的小动物,其他学生和我一起朗读课文,在边读边演的过程中把课文内容再现,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