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教学反思
《日月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述景物的文章。作者以清晨、中午和雨中这三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明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他们不仅仅感受到日明潭的美丽,还大大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宝岛台湾的情感。
二年级学生很少有人去过台湾和日月潭,但有可能在课外书或电视上对那里有所了解。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文本的学习得以拓展,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潜力。
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三维目标的整合,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整体感知,发现美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遵照课标的精神,在整体感知环节,我让学生默读文,找出自我感受到美的语句,和小伙伴读一读并且互相交流。 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是不一样的,寻找到他们心中认为美的地方也是不一样的。 我从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角度思考,采取上述做法,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潜力,又能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进一步感知日月潭的美景。
二、层层深入,感悟美
《日月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色的秀丽和作者的赞美都蕴含于文章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为让学生欣赏到那里的秀丽风光,感悟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层层深入。如品读“清晨的日月潭”这一部分时,学生起初只能透过“薄薄的”“隐隐约约” 等词语的表面感觉美,这也正是由于他们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想到只有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才能使学生突破时光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我借助课件透过让学生看图感受雾之薄,像隔着一层纱。之后我还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假使我们乘着小舟在这轻纱薄雾笼罩下的湖面上飘来荡去,你们是什么情绪呀?”透过移情让孩子获得心理愉悦进而体会日月潭这种朦胧的美。学生在这优美的意境当中、欣赏着美丽的画面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学习兴趣提高了。这时再指导朗读就使”品”得以深化。另外在品读“中午的日月潭”这一部分时,抓住”建筑" 一词,我相机补充图片资料,并伴随导语"在潭北的半山腰上,有因供奉文圣孔子、及武圣关羽而得名的文武庙。南边青龙山上有奘寺,那但是为纪念唐玄奘法师到西天取经,宣扬中外文化而建立的呢!”这样一来, 不仅仅让孩子了解到那里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还进一步感悟到日月潭的风光秀丽,同时体现了课内外学习的结合。
三、拓展延伸,歌颂美
除了引导学生品读之外,在讲述完日月潭清晨、中午和雨中的美景后,我又进行了如下设计,教师边导语"日月潭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 在不一样的时候变化着自我的新装...边出示微风吹拂下、夕阳西下、月光映照下的日月潭,孩子们看着这些美丽的画面心中又荡起了圈圈涟漪,对美丽的日月潭又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进-步感受到了月潭的美。此时,我发现孩子们已经被这美丽的日月潭所陶醉所吸引,就势让孩子们用自我积累的好词佳句夸夸日月潭,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跃跃欲试,有的说“日月潭你什么时候都美啊!”有的说“日月潭景色宜人!”还有的说“日月潭风光秀丽!”孩子们的情感得以释放。
在朗读、理解之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还了解台湾的什么,学生透过课前查找的资料说了一些, 这时我也补充了台湾特有的阿里山、蝴蝶、水果等图片资料,使学生对台湾产生了完美的向往。"在台湾也住着和你们一样的小朋友呢!让我们隔海相望,和他们说说心里话吧!”孩子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他们的情感再次得以释放。
但是,上完了这节课, 我深深地感受到自我的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说在课堂评价的实施和运用中,我不能适时地为学生作出最适当的评价。再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就应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们带入到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当中,充分地感受到日月潭秀丽的风光,读出风光美丽,我尚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