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十一月评课
发布时间:2019-11-2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吴轲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它是一篇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课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遥远,要读懂课文并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印记,难度颇大。本课中,唐老师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语言描述等多样手段,激情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体悟大禹治水的艰苦卓绝,师生跨越时空与大禹作了一次撼人心灵的精神对话。纵观唐老师整堂课的教学,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印象尤为深刻:

一、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想象。

纵观全文,唐老师紧扣关键词开展教学,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课文第二段,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戴老师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提问:禹在走遍这山山水水的过程中会吃哪些苦呢?请你们想象一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在瞬间爆发,有的说:“大禹可能会受伤。”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细细体会出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紧扣文本,巧妙引导。

唐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挖通”“劈开”这两词时,她通过在黑板上边“板画”,边讲解,边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接着让学生体会大禹身上的品质和朗读也就水到渠成。唐老师就是这样有机地将教材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教师巧妙的语言情境中,自然想象,自主感悟,做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使课堂教学回归教材文本,远离花哨,返璞归真,让我们品出了语文的真味。

三、创设情境,拓展延伸。

在语文教学中,唐老师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唐老师就抓住了关键数字,“十三年”“三次”“一次”,唐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大禹一心想着治水,一心想着老百姓能过上安定的日子,训练说话环节:如果你是老百姓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通过这些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