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我观摩了唐老师的《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一个神话故事,讲的是大禹一心为了治水造福百姓,多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他的精神后来代代相传。纵观唐老师的课堂,我觉得有以下方面值得学习:
1、教学形式多样风趣。低段的孩子好奇心比较强,认知的能力还相对较弱。唐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呈现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感觉是带着孩子们一起边学边玩,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乐,同时也不失整体性。
2、生字教学多样化,扎实有效。本文的生字认读存在一定的难读,如果全盘罗列出来,学生很难去接受。唐老师巧妙得列出一组“鲧”和“禹”两个字,帮助学生理解他们的关系(父子关系),顺势介绍有关大禹的相关资料。第二组的词语主要是动宾结构“驱赶猛兽、疏通河道、恢复生产和伤害百姓”等四个词语。抓住其中的“驱”字,先让学生去猜一猜它的字面意思,再课件出示“查字典”的方法。间接地去告诉学生一旦遇到不认识的字不仅可以自己猜一猜,还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法。她的识字教学符合低段孩子的特点,一步步循循善诱,先扶着学生带拼音去认读生字,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猜字义,最后再总结其他一些有效的识字方法。
3、读中想象,重视情感体验。唐老师还重点围绕第三自然段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展开充分的阅读情感体验。整个环节抓住一连串的有关数字的关键词,先让学生自己去填一填,读一读,质疑:从这些数字中感受到了什么?再播放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视频引导学生谈感受。有的学生说:“一心为了百姓。”让学生适时地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与人物进行灵魂的对话,情感上得到 了升华,大禹那心系百姓,一心治水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简而言之,唐老师的课堂充满和谐、轻松的氛围。学生也成为了学习真正的主人。同时我也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