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评课
前几天,听了师傅唐老师执教的《大禹治水》。听完后,我对唐老师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所折服。听师傅的课,总有许多收获。对于唐老师的课堂,我有以下收获。
一、读题解题,立足学生。唐老师抓住课题中的动词“治”字,写字形,读课题,扩词语。巧用同音,引出制服的制,制服的对象——洪水。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洪水的浩大与凶猛。在导入课题之后,唐老师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发散思维,提出疑问。“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了?”接着,唐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三大问题其实就是帮助学生理清了文脉。先引导少数有能力的学生提出问题,再以读书要求的形式辐射给全班的学生,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锻炼了孩子的思维。像这样类似的课文还有很多,如果经常这样锻炼,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主动质疑,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唐老师总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立足学生设计教学。
二、生字教学设计精巧而实在,语文味很浓。生字词教学是二年级语文教学重点。唐老师的生字词教学十分扎实,而且非常有方法。例如,教学生字“治”。首先从偏旁结构出发,让学生发现“治”与水有关,所以可以组成词语“治水”。接着,大禹治水成功,造福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他就可以治理国家。巧妙地从“治”的本意引申到“治”的其他意思。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明白一字多义,而且懂得字义之间是有联系的。又如,教学词语“泛滥”。首先,还是从汉字的偏旁结构出发,让学生发现“泛滥”都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接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从文中找一找“泛滥”是什么意思。学生发现“大水淹没田地,冲毁房屋”就是洪水“泛滥”。这样的教学,不是直接将知识输送给学生,而是将方法教给学生。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唐老师的字词教学既能结合字音字形,又能结合文本。生字教学设计精巧而实在,语文味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