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新桥小学《少年中国说》《忆读书》
11月12日,我有幸去新桥小学观摩了两节高年段的语文课,一节是储勇进老师执教的《少年中国说》,一节是张帅老师执教的《忆读书》。
高年级的课堂与低年级课堂有很大的不同,这两节高段的语文课都更偏重于理性的思考,在教学中更突出语文要素。《少年中国说》是一篇小古文,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意思时有些难度,老师在教学中提供了三个理解文章的方法:①抓关键词②借助注释③关注句式。低年段的语文更注重字词的教学,而高年段则注重方法和思维的训练。
《忆读书》是作家冰心写的回忆自己读书经历并劝勉小孩子多读书读好书的文章。张老师从作家介绍导入,同学们交流预习所得的信息,学生们对作家冰心的了解你一言我一语,一点一点呈现,显得有些杂乱,但张老师却从学生们的交流中概括出了一些重要信息:生卒年、名字来历、籍贯、身份、代表作、写作风格、名人评价等,把这些信息进行梳理,连起来就做成了“作家卡片”。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如此,张老师交给孩子们新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若想要了解其他作家,孩子们就有了介绍的依据,作家卡片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初读课文时,张老师让学生圈画出冰心读了哪些书,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补充填写冰心书单,在这里老师没有就课文而课文,而是非常巧妙地补充了冰心的读书资料,让学生讨论应该放在表格的哪个位置,从而悟到写作读书经历的“序”,即阅读年龄。张老师设计学生活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探讨冰心最喜爱读哪本书,学生们通过关注语言文字品味作家情感,角度不一、结论不一,但都有理有据,这样开放式的探究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最后从冰心的读书经历中学生们提取出值得我们借鉴的读书方法,有猜读、跳读、听读、反复读、对比读等,并通过《水浒传》与《荡寇志》的对比感受读书方法,感受读好书的意义。
活动最后,薛辉主任也点评了这两节课。这两节课和薛主任的点评都启发我们聚焦语文要素设计教学,语文课不仅仅有着对人文情怀的感悟,也包含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情与理相结合,才是相对完整的语文教学。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出发,语文课上也得“清清楚楚一条线”,即明确地告诉学生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走出教室时清晰明白自己这节课有所学、有所得。紧扣单元导语,着眼课后练习设计课堂活动,关注交流平台,有助于我们找准语文要素,这样才能清晰不同年段、不同文体所要达成的不同目标,让学生的思维与能力有层序地发展,能感悟文字,也能运用语言,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