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11月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9-11-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高亚莉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传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资料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情绪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透过读来释放自我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透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百姓生活的痛苦,以及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也会影响到后面资料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情绪怎样? 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之后,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用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痛苦极了”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 便显得水到渠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三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到处奔走”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透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到处奔走”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到处奔走”有形象的认识,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到处奔走”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我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结合拓展阅读内容,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样说? ”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我想象成文中的孩子,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样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 “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 ‘大’字,叫他‘大禹’ 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使学生对大禹人物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在教学这一课时, 有这样一个环节, 让小朋友透过自我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但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说的较为单一,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情境创设应再琢磨。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