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太阳》
徐老师执教的《太阳》一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人类的密切关系。教学时,徐老师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另一方面带领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一、神话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说明文的教学更应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始,徐老师通过有趣的神话故事导入此课,进行学习。
二、强调整体感知,培养概括能力
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课堂上,徐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找关键句的方法,概括出太阳的特点:远、大、热。同时也理清了文脉,提高了概括能力。
三、重视朗读,读中领悟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读得好”,等于教学工作成功了一大半。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朗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对文章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得更加准确。这节课朗读占了重要位置。从篇幅内容上,有全文读,分节读,分句读;从形式上,有放声自由朗读,个人读,集体读;从方法上,有快读,品读。朗读基本上做到了形式各样,朗读充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朗读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
在了解说明方法的同时,老师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练表达,不过感觉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是否可以把第4节的教学放在第二课时,更扎实地练习说话,巩固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