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聆听了三年级两位老师呈现的教研课,下面就赵老师执教的《父亲、树林和鸟》谈谈我的看法。
一、精准解读定教学路径
赵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特点解读的详细而全面,例如教材分析中有这样一段:文中的我是一个叙事者和旁观者,同时也是一个陪衬者。当父亲观察到“林子里有不少鸟”时,“我”却“茫茫然”,并没有发现一只鸟;当父亲闻到鸟味的时候,“我”却只闻到浓浓的草木气息。“我”的茫然不知与父亲的了如指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父亲对鸟的了解与喜爱。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有一个环节就针对这段话中的对比部分让学生反复齐读、男女生配合读,一来引导学生发现对比,二来便于学生理解父亲的形象。其余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大多能在赵老师的教材分析中找到对照。
二、侧重读悟达教学预期
无论是感受作者的父亲热爱树林和鸟的程度,还是感受形容词叠加运用的好处,赵老师都没有先入为主,不是把自己的感受和分析硬塞给学生,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读中发现,自行感受,让学生在有层次有侧重点的读悟中一路收获一路提高,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朗读能力,还提高了对生动词句的感受能力。如教学预设:想让学生感受到这是热腾腾的想要唱歌的鸟,赵老师就边读边让学生做动作体会,再齐读,让学生谈感受,一切水到渠成。
建议:1、板书设计要能体现教学板块,分主副板书清晰呈现。2、教材解读部分可以根据薛校的指导写得更有条理,体现读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