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善真少儿科学院”特色品牌的创建与实施
学校“善真少儿科学院”特色品牌的创建与实施
一、为什么创建?
1.基于价值引领
(1)国家号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强调把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首要任务。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小学抓起,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核心素养:国家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体系提出三个层次、六个方面。其中特别强调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核心素养体系中重点体现:创新设计、工程思维、技术意识、物化能力、图样表达。
2.基于学校特色
(1)特色传承:我校是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常州市益智模型俱乐部。学校将科学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支点,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学校有较大面积的科技活动场馆与一批较专业的科技辅导员。
学校科技活动项目较多,有国际数棋、机器人、3D打印、3D建模、航空模型、建筑模型、直线竞速赛车、电子工程师、乐创挑战项目、编程、魔方、搭支架、农耕种植等。其中国际数棋、机器人、航模是我校最早开展的科技活动项目,在这些项目发展的基础上,又不断扩展了其他科技活动项目。
从2006年开始,我校把国际数棋作为各年级的校本课程内容,从2009年开始,其他科技项目也陆续也进入校本课程中。着力将知识和体验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以开发学生能力,通过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讨论问题、动手实践等开放性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逐步形成我校的科技教育校本教材。
(2)经验成果:学校科技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在国家、省、市、区各类竞赛中能取得优异成绩,先后出版了《国际数棋教程》校本教材、编写了基于3Done的校本教材《生活创想家》,并参与趣味编程丛书编写《喵星救援——场景化互动编程》并出版,编写了《农耕文化》校本教材。学校先后获得新北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常州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常州市科普基地、常州市益智模型俱乐部、江苏省少儿科学院等称号。
3.基于育人目标
薛家中心小学是一座百年老校,在传承百年办学历史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善真”学校文化,“至善求真,适性扬才”的办学理念,“上善明真,慧学乐长”的育人目标,应适人之性,适校之性,适社会之性,希望学生崇尚科学,在活动场所中追求真知,不断创新,做中学习,玩中学习,在玩中激发兴趣,树立信心,提升能力,增长智慧。
二、怎么创建?
(一)创建目标:因地制宜进行以“科学”为主题的场馆、校园环境、外围空间、课程等的建构,为孩子搭建一个通过学习养成、劳动实践、体验探究等活动的“园区”,从而促进学生科学品格的养成。
1.创建“少儿善真科学院”学习场域,在环境建设中打造实践、体验的时空;
2.开发“少儿善真科学院”系列校本课程,形成一个课程群落,在课程学习中促进学生科学品格的形成;
3.开展“少儿善真科学院”系列实践体验和主题活动,形成实践和活动范式;
4.创新“少儿善真科学院”学生评价体系,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科学品格的养成和提升;
(二)创建内容及措施
1. 建设“少儿善真科学院”环境文化
以科学特色项目为标识,在校园打造“院、墙、庭、廊、角”空间文化。加强各大楼门厅、主题长廊、校园景观的设计和使用。进行校园环境营造、主题场馆建设、外围空间构筑、网络平台架构。以活跃的空间文化布局诠释“少儿科学院”的深刻内涵。
(1)环境营造
“悦享四季”分层设计。以四季中的二十四节气为主要载体,与学生生活有机勾连,让节气中的智慧启迪孩子们的心灵,让中华传统文化滋养学生。“主题连廊”年级包干,“班级墙报”月月更新。让所有的时空都释放出“科学”教育价值,让所有的时空都成为课程场景。“成果分享”搭建平台,让孩子们学习作品的形成、展示、发布、分享成为校园里最美丽的景观。
(2)区域建设
以 “善真少儿科学院”为中心打造“三区”特色品牌活动基地。一是指“学习探究区”, 依托“学科教室”“图书馆”“微机房”“科学小社团”“专题网站”等平台,在学与玩中激发孩子探究科学的兴趣。二是指“实践创造区”,借助无土栽培连廊,探究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的内在关联;利用专用科技教室,开设电路设计、木工课程、3D打印、趣味编程等项目。三是指“成果分享区”,依托散落在校园的“展示台”,定期的“发布会”,让孩子们作品的形成、展示、发布、分享成为校园里最美丽的景观。
(3)外围空间
我们将全面开发融合学校周边特有的资源,包括薛家水利公园、佳农生态园新龙生态林、气象服务中心、污水处理厂等,不断拓展和丰富学生体验空间的内涵,构筑“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体验空间网络。我们还将借力全校四千多名孩子的家庭资源,每一个家庭都蕴含着丰富的品格养成教育资源,我们将借助“家长学校”的建设,助力于该项目的建设,不断开发与利用这些优质资源。
(4)网络架构
学校将通过学校QQ群、微信公众号专题网站,将“少儿科学院”各个主题场馆的图片、文字介绍、过程评价、亮点特色等上传到平台,提升该过程的辐射效应。
2. 开发“少儿善真科学院”系列课程
(1)因地制宜开发农耕课程
依托学校的“开心农场”(无土栽培),了解农耕知识,将农事与实践探索结合,使其称为孩子们最接地气、最受欢迎的实践探究基地;开发《农耕课程》,既为丰富校本课程打下牢固基础,又全方面的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奉献精神,审美情趣等,使之成为师生探究的乐园、创造的天地、成长的沃土。
(2)适校之性开发创客课程群
科技教育是我校的传统特色项目。基于以上考虑,“少儿科学院”将以“STEAM视野和创客教育相融合的理念”为核心,打通各领域、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主客交融、联系纵横的综合性、整体性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创客课程群。不仅彰显学校科技创新特色,也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成人之美开发智慧数学课程群
以益智教学具和益智活动为主要事实手段,注重实践、注重动手、注重过程、注重趣味,在做数学、说数学、玩数学中促进学生的全脑发展,增强思维意识,培养探究数学的兴趣,提升动手实验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的精神。构建“一核两翼三平台”的课程实施体系,其中课堂教学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拓展活动和课程研发中心则是两翼,实践探究平台、教学资源平台、互动反馈平台既是课程研发的载体,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支撑,还是学科拓展活动的有力辅助。
3. 开展“少儿善真科学院”特色活动
(1)常规活动求精致
一年一度的学校善真科技节活动,将充分利用少儿科学院这一空间,与科学课程整合,各年级和学生共同开发设计主题活动,每个主题下,又可以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菜单供学生选择。在自主选择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和谐相处、合作探究、追求完善的品格。
(2)特色活动经典化
一月一次的畅玩乐享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少儿科学院这一空间的优势,与四季勾连,以主题统整每个季节的节气活动,建立起节气之间的横向内在关联。通过开展节气活动,参与实践,感受节气中的科学元素,激发学生自我生长意识,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追求真知、不断探究的品格。
(3)创新活动成亮点
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发挥长处,张扬个性,培育学生崇尚科学的品质,我们准备每学期开设这样5个活动:
小讲坛:对已经开展或有一定研究成果进行讲解。目的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小讲坛主要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开展的小调查、小发明等展开。
小论文: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形成书面总结。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
小发明: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际能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那些感到不方便、不称心的东西,加以改进和创新,培养创作能力、思维能力。
小调查:结合学习与生活实际,对所关注的事物进行实地探访,通过观察、调查、研究等方法,了解和弄清事物的真实状况,引发思考。
小竞赛: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参加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4. 形成“少儿善真科学院”评价体系
为了提升学生的善真科学素养,我们将积极探索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评价内容关注科学化:我校着重围开展的相关活动作为评价的内容,如评选勤劳种植小营员、优秀小农场主、科学小讲师、小小发明家、科学小院士、未来科学家等等,重在评价学生在课程和活动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
评价标准关注多元化:为了让评价进一步发挥功能,我们在评价标准上我们将围绕勤学善真娃、好问善真娃、合作善真娃、智慧善真娃、创新善真娃进行五项善真娃评比,并结合成长手册的过程化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科学行为和科学精神。
评价方式关注立体化:采用校内校外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相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任课教师评议、班主任评议、家长评议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立体、多样的评价来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科学情趣和科学意志。通过班级、年级、校级层层推选、层层表彰,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品格提升。
三、形成什么成果?
1.建设一支“少儿善真科学院”品牌特色项目的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结构层次清晰,能创造性地实施好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的师资队伍。通过微团队的组合形式,做到学校所有教师参加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培训,并能创造性实践善真科学德育课程,形成一批对提升学生品格项目实施具有一定研究的骨干教师群。
2.完成一套“少儿善真科学院” 品牌特色项目的校本课程
加强农耕、创客校本课程的开发,努力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条件,并形成难易不同的课程资源,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形成一批“少儿善真科学院” 品牌特色项目的物化成果
以总结报告、图片视频、研究论文、统计数据等形式凸显阶段成果。
4.优化一个“少儿善真科学院” 品牌特色项目的运行机制
在品格提升工程的创建活动中,着眼于全方位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发掘学科文化,加强学科间的拓展与融合,实现跨学科学习,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人文情怀与科学思维的有机统一,构建全学科育人新模式。
5.打造一种“少儿善真科学院” 品牌特色项目的育人氛围
充分利用学校硬件设施和校外各种资源,积极构建学生学习平台,着眼于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接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多方位教育新情境,使校园成为围绕科学的课程、师资、资源统一的平台,成为新的教学理念、方法、路径的融合平台,形成鲜明特色的善真科学教育环境。
四、组织保障及责任分工
1.组织保障
成立学校“善真少儿科学院”领导小组,统筹各项工作。
组 长:盛亚萍
副组长:周静 吴春燕 朱小昌 祝卫其
成 员:各学科责任人、行政管理人员
“善真少儿科学院”机构设置:架构“善真少儿科学院”“办公室”“环境部”“课程部”“活动部”四大机构,各机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机制,架构“科学院”系列课程,组建课程实施队伍,策划学期系列活动。
2.责任分工
机构设置 | 责任人 | 具体分工 | 创建成果 |
办公室 | 盛亚萍 | 统筹各项创建工作。 | |
朱小昌 | 成果提炼(环境、队伍、课程、活动、评价) | 形成特色项目建设总结报告 | |
环境部 | 周 静 朱志刚 郑 飞 | 建设“少儿善真科学院”环境文化:涵盖环境营造、区域建设 | 形成特色环境文化建设报告、素材收集 |
朱小昌 | 外围空间 | 形成报告、收集素材 | |
刘刚 | 网络架构 | 建成专题网站 | |
课程部 | 吴春燕 曹 燕 | 开发“少儿善真科学院”系列课程 | 形成“科学院”特色课程建设报告 |
沈彩虹 | 开发农耕课程(无土栽培) | 整理过程资料,至少开发一门校本课程,并形成文字稿。 | |
顾海燕 刘 刚 | 开发创客课程群 | ||
陶榆萍 刘 伟 | 开发智慧数学课程群 | ||
活动部 | 祝卫其 | 开展“少儿善真科学院”系列活动 | 撰写活动报告 |
袁明明 顾海燕 | 善真科技节活动 | 收集素材,完成活动简报 | |
吴春燕 年级组长 | 畅玩乐享主题活动 | 收集素材,完成活动简报 | |
袁明明 陆秋敏 | 形成“少儿善真科学院”评价体系 | 形成评价报告 | |
1.各责任人按照分工,于下次行政例会进行相关工作的部署,想在前,做在中;定人,定时序、定成果。 2.各责任加强创建过程中的分享、互补,自创节点,加强经验、机制、成果的梳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