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日常,借风而行(徐佩成长故事分享)

作者:超级管理员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19-12-18

功在日常,借风而行

今天坐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五年成长之路,甚感忐忑。回首这五年的工作历程,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有的只是在工作中尽力做好每一件小事的认真与踏实。接下来,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分享我今天的交流。

阅读,让我的教学拥有源头活水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你的阅读可以丰富你的视野,你的生活定会多姿多彩;当书籍点亮了你的眼睛,教育的曙光就在不远处。

还记得两年前的薛小杯比赛,薛辉校长给了我们一篇新苏教版中的教材,让我们准备说课。当拿到课文纸时,我非常欣喜,因为选文正是我所熟知的作家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文章。因为对汪曾祺先生的行文风格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文本解读时能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有准确的把握。

我觉得读书最美妙的境界不是功利性地去读,而是在你读了很多书后,在将来的某一天某一个场合和书中给你的知识不期然的相遇,这种相遇正如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无所不为”。像这样的相遇还有很多,比如在我第一次参加骏马杯比赛时,教学设计的文本是一篇寓言故事,刚好之前在《小学教学设计》中看过一篇关于寓言教学的文章,于是迁移转换,符合寓言这一文本的教学设计应运而生;在一次班级读书分享会上,我对每一个孩子分享的书籍内容都做出了回应,与他们发生了共鸣,孩子对我的好感度瞬间提升;这学期,学校课间播放的歌曲,成了孩子们故意为难我的考题了,每放一首新歌,孩子们总会围着我问,今天唱的徐老师会背吗?背给我们听一听。当我不仅能够脱口而出背一些内容,而且还能够准确的说出歌词的出处以及拓展一些相关的知识,孩子们那小小的心就这样被我征服了。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是坦然的,自信满满的,所用知识信手拈来。而这一切,最基础的就是我们要有丰富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而读书就是获取它们的最好方法。所以说,无论工作多忙,每周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读书。一方面要不断刷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因此,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一定要让读书成为自己从教生涯的一部分。

曾在一次讲座中听到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的广度,取决于教师教学视野的广度;课堂教学的深度,取决于教师教育思想的深度;课堂教学的高度,取决于教师道德情操的高度;课堂教学的厚度,取决于教师文化积淀的厚度。”当我们的教学没有新鲜活水的时候,便是需要阅读的时候。我相信,我们所读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会刻上时间的痕迹,用它的温度与厚度来提高我们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慢慢地就会形成我们教学的源头活水。

磨课,让我的教学水平有了提高的捷径

工作五年来,我把握每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把公开课当成锤炼自己“课堂功力”的平台,无论是语文课、班队课,还是综合实践课,我都积极参加。

还记得工作第一年,因为“入行”时间太短,讲课“功力” 欠缺,尤其对教学目标心中无数,特别惧怕师父——朱小昌校长的推门听课。每次上课前都会把教案背一遍,把流程理一遍。虽然被师父听课的概率不是太大,但是从不敢马虎。因为他总是默不作声地来,然后滔滔不绝后走,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夹着听课本走进你的课堂。后来被师傅听了几节课后,发现他也没有那么可怕。他的听课很有风格,有一种魏晋风度,你在前面讲课时,他总是在后面半歪着脑袋,眼睛似闭未闭,让你感觉他似乎一直游离在课堂之外,可是课后他那利用课间见缝插针的点评又让你觉得他一直在很认真的听。他的点评开场白总是这一句:“时间关系,优点我就不说了,说说这节课的改进之处吧。”天知道,我当时多想听他多说说我的优点啊。师父,下次再来听课的时候,您还是花点时间说说优点吧。开个玩笑,正是师父这样点点滴滴的点拨,让我的教学有了起色。

再后来,我有了上研讨课的机会,同组的老师们都很给力。有很多时候,他们甚至把课的流程都给我“设计”好了,然后我登台上公开课。春、秋两期,我都有一次这样的“磨课”机会。可是,慢慢地我发现,这样的“拿来主义”并不能让我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这样的课仅仅是锻炼了我的胆量。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意图、目标达成我的脑袋里是一片朦胧。于是,我利用每一次研讨课前的磨课,认真完善教学设计。每次试教我都会带着目的,有时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教学时间,根据试教的情况适当删减或合并一些内容,或调整难易程度;有时是根据试教时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在一次次地试教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课,必须要认真地对待每一节家常课。尤其是连续教了两年的毕业班语文后,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课堂必须要去除浮华,引导孩子踏实静心地学习。争取每一节家常课都能让学生有所得:或侧重字词教学上的突破,或追求文本内容的潜心涵泳,或强调篇章布局上的精雕细琢……

所以说,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不仅要认真地去磨研讨课,还要更加认真地去磨每一节课。就这样,一次次的磨课,让我对我的课堂有了一次次的反思,在这一次次的反思中,我既看到了自己课堂的不足,也练就了敏锐地把握课堂生成并使之化为教学资源的能力。

所以说,磨课,让我的教学水平有了提高的捷径。

 

写作,让我的教学有了沉淀的机会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人。每一次出去旅游时,我会信手写一写游记;每一个或大或小的纪念日,我会写一些总结;每一次有感而发时,我会写一些随笔;每天写写儿子的成长日记,我也乐在其中。可是,在论文写作上,我是一个比较懒的老师,能不动笔写的时候,我绝不会动笔写,总觉得无从写起,写起来无话可说,要想有点儿自己的见解更难了。

知道自己身性懒惰,怎么办呢?我找到了一个促进自己论文写作的好办法那就是“逼”。每一次指导学生作文时,我会提前写好一篇下水文;每一次学校有活动需要微信推送时,我就把这个工作当作是磨练自己文笔的机会;每一次需要上交各种论文时,我都会逼着自己静下心来思考,不管质量如何,必须上交一篇。就在这种自我逼迫中,慢慢地,我写了很多的论文,不管是语文学科的,还是班主任及德育方面。

为了能够应付最终的论文写作需求,我抓住每一次听课学习的机会。比如说,专家讲座时,我会很认真地去记专家发言中的关键词,看能否根据他的关键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拼凑成这样的一篇教学论文;在每一次研讨课后,我会反思一下这一节课的得与失,是否有些内容能够形成文字,为后续写作论文留好材料。如果班级里有个特殊生,我会认真地观其行,察其言,接着想办法转化,不管能否转化成功,这个过程就成了我班主任论文的一个案例了。

我觉得,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们的论文可能会缺少专业的深度,但是我们可以深度不够,数量来凑,能多写一篇就写一篇。我相信,我们的论文水平随着我们的经验积累会越来越高。

撰写教学论文的时候,也是我们驻足反思自己教学的机会,更是我们沉淀自己的一个机会。动起笔来书写,学会沉淀,学会驻足,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更加长足的进步。

荀子《劝学》有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聪明的老师都知道“善借外物以求自身快速成长”。

现在看来,读过的书,上过的课,写过的字,都是我借助的外物。当我们自身还不优秀的时候,就让我们借风而行,把握每一次机会,做好每一件小事,多逼一逼自己,我们一定会邂逅更优秀的自己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43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