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汇成最好的自己(骨干讲坛(陶晓洋))
点点滴滴,汇成最好的自己
各位领导老师们傍晚好,
相遇是一段旅程,因为相遇,我们相聚;因为相聚,我们碰撞;因为碰撞,我们成长。感动于学校的亲切关怀,想尽办法为我们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感动于同组老师的真诚配合,每次都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更感动于每一次外出活动时搭班老师默默的奉献。在过去的日子里收获满满、幸福满满、希望满满!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
时刻充电,让自己电力十足。台湾爽文中学王政忠主任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能充电一天,就奢望这天的电力足够能让我们在未来的364天使用。”在这样的新时代,万事万物都发展的特别快,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作为一名培养祖国未来花朵的人民教师更要勤学习、肯钻研。这几年,我拜读了潘小福院长的《小学数学教材的专业化解读》、张奠宙等老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等书籍,除了阅读书籍,我还通过微信等平台观看一些有趣的名师访谈录,记得有一次我听了“光头强”俞特的故事,立马成为了他的粉丝,立刻在淘宝上购买了他的书目《种子课》,从他的书中让我明白小朋友都是善良的,我们要用自己的成长带动孩子的成长;每次学习完,感觉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我都会以电子稿形式整理好,这是我2018年参加潘小福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时,整理出来的一些资料,形成个人资料库。除了理论学习,我还积极参加实践性学习,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卫东、徐斌、贲友林的课和讲座,还有一些专题研讨课,新北区优秀教师的课,都让我获益匪浅。尽管大咖们风格迥异,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地方:1、他们能深度学习,通过分析学生课前、课中状态,及时了解教学位置,进而调整教学。2、让自己尝试走出舒适圈,体验成长的痛感。3、有一颗与孩子一起不断成长的心。
火热思考,促自己拔节成长。这些是我去年上的公开课,印象最深的是那一节培育站的公开课,那会安排的时间特别早,我记得是开学后的第3周,还是去别的学校上,得到通知后十分焦虑。从事教师工作以来,只有2次校级公开课的经验,感觉压力很大,可是转念一想,教师要拔节成长必须要经历磨炼,不管做的怎么样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希望自己在这样优秀的薛小数学团队中也能有所成长。由于自己是第一年教学二年级,对教材和学生都不是很熟悉,于是我查阅了很多文献、资料,当时吴校也提供了很大资料,借鉴了其中部分好的设计,形成了一份教案,先在组内试教,相继请来了吴校、陶榆萍主任、刘伟主任、朱秀英老师为我指导,在她们的细心指导下,我明白了好的设计并不一定适合你的学生,于是我又重建了一份适合我们学生的教案。第二天我又开始了试教,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课堂教学视频录制下来,不断进行反思重建。当我去刘海粟小学教学的时候已经是第7遍了。在刘海粟小学一上完课导师蒋敏杰校长就把我叫过去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课堂上的诸多问题,当时我也没有全部听懂,后来回去我打开录音边听边思总结一下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一、目标意识不强,要求不清晰。二、课堂重心太高,重结果轻过程。三、资源利用不够灵活,教学推进感不强。四、教师语言不够精炼,数学表达要专业。幸运的是后来一周蒋敏杰校长抽出时间来到我们学校以身示范,跟我同课异构。收到通知后我结合上次的经验,重新再次修改完善了自己的教案,改动还是挺大的,蒋敏杰校长肯定了我的反思能力,又再一次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2次的练习让我的课堂教学能力得到了充分地锻炼。俗话说一个鸡蛋从外面打破只是食物,从里面打破就是成长,教学模式好学,教育智慧难学,还是要靠自己悟出来。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自己感觉也成长了很多,“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人要在不断地实践中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达到自己向往的目标。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更需要有火热的思考,归零的心态,感恩的心态去迎接挑战。
敢于行动,成就最美自己。写作一直是我比较畏惧的事情,尽管听了资深编辑的指导以及一些专家教授的讲座,但是自己一直没有实践。直到那一次学校请来了一位专家:吕林海,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做研究,上次去新华小学听课,姚建法校长也说过:我们老师要选一个研究课题,踏踏实实地去做,平时注重搜集素材(教后反思),等到你写论文的时候就围绕这个课题来写。在我做教研组长的第一年,在沈彩虹老师的手把手指导下开启了第一个课题的研究,当然也少不了吴校和陶榆萍主任的高位引领,在她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也尝试写了几篇论文,个人也我总结了一下写论文的方法:首先,要有一个研究的意识和精神;
第二,要有一个好选题,要有选题的敏锐感;
第三,要学会对这个选题进行分解和细化;
第四,要在论文中对各个论点(细化的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
第五,要精致、要严谨,要在论文深处体现你的严谨气质。
2018年在小数年会的论文比赛中我也获得了三等奖的成绩,指导班级学生写的小论文获奖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突破。
万事开头难,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那么难了,课题研究的过程让我懂得要远离舒适区,敢于尝试勇于承担,用心做,踏实做,坚持做,就会有收获!
在这里,我们浸润、熏染、吸收、分享,一路同行,一路收获,今天喜载收获归,明天扬帆起航时。我会肩负责任,每天进步一点点,多思考,多实践,为自己的专业化成长铺路搭桥。多阅读,启思明理;多比较,求同存异。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数学素养的提升。感谢大家的聆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