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听了赵老师上的《父亲、树林和鸟》,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案例一】
师:(出示三个词语:父亲、树林、鸟)让我们读好这三个词,如果要将这三个词语连起来,你会怎么读?
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件怎么的事呢?请同学们根据自读要求读读课文,你能不能找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略)
师:父亲和我来了了一片怎样的树林?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至第六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1: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师:幽深的,雾蒙蒙是什么意思呢?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说吗?
... ...
师:根据提示句读好父亲说到的话,理解“凝神静气”、“茫然”
... ...
【分析和反思】:这个教学片断中,老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时候有要求有方法,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对树林的熟悉与热爱,这种爱也感染了作者,使作者有了爱鸟的意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合。教学中老师先是引导学生读好题目中的词语,概括了连接词的用法,接着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在文章中找一句话来概括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段或者关键句来概括,就是概括课文内容的好方法。如果这里可以抓住课题,理清课题中父亲、树林和鸟三者的关系,让学生初读后去想一想,说一说,也是一种概括方法的指导。
教学中老师以情为轴,品读语言,相信画面。例如老师问:“父亲和我来到了一片怎样的树林?”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后,想象画面。在这个片段中,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例如“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这句话在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茫然”和“凝神静气”在讲这两个词时能让学生联系前面所提到的父亲一生喜欢小鸟,对小鸟非常了解,而且他不是猎人,是不会去伤害小鸟的,这样学生理解句子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