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评课
《父亲树林和鸟》这一课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在课文的最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可以知道我同样也是爱鸟的。赵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教学思路清晰:导入揭题——初读感知——再读梳理——品读深入——延伸扩展,力求让课堂唤发生命的活力。
一、教师溶情,舞动课堂
新课标特别讲求“人文性”,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在整堂中,赵老师用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积极与学生探讨的态度,用简洁明快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让这种枯燥的求知过程愉快化,活动化。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始,教师引领孩子走进课文,走入情境,学生大多体现出了学习的热情。课堂上赵老师处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老师听出了你的爱鸟”“你读得真美”等等作了适当的评价与引导。在课堂上,赵老师的评价与启发总是同时存在,像这样充满情趣的语言与体态语言不胜枚举。她的评价灵活多样,使学生时时感到温暖,给他们以启迪、赏识,激励着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二、读中感悟,悟中体情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父亲树林和鸟》一文是很好的阅读教材,如何深入文本,朗读训练如何落实,教师以情一步步推动文章的品读深入,她并不急于从父亲是个怎么样的人入手,而是从另一个独特的视角,层层深入,品读文中独特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加以体会,以情感来推动阅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开阅读。又如“从哪些句子中能感受父亲爱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进行品读。如教学“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他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从动词中体会父亲的知鸟, 抓住生怕,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父亲的爱鸟。有了这样的体会,学生自然就能入情入境地读文。不知不觉,学生的练读与品评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将朗读训练推向高潮。读出情感,读出人物特征,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大语文观念。
阅读本是个性化的内化过程,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前理解,亲自去思索、去发现、去品悟,从而在阅读实践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但从整堂课来看,教师的牵引较多,如几个重点句的教学,教师提问较多,赵老师在各句的体会上方法多样,常有点睛之笔,但是个人认为要是在切入口以上以一个大问题作为辐射点,放手让学生自由体悟,可能会给整堂课添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