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在一堆书籍中拿了《教育的情调》一书,无他,封底的这句话吸引了我:跳出教育中的思维定势的“陷阱”,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教育情调。作为执教二十三年的我来说,不得不承认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让我有了丰富的经验的同时也形成了思维定势,这需要来打破、来创新、来改变,因此读完此书,我庆幸不已,因为书中很多观点和理论都让我警醒并受到启发,现择几条而谈之。
一、有时不要太“专业”
这里的“专业性”并非指学科教学的专业性,而是作为教师职业的一种“专业性”。
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从专业的角度去看孩子蕴含着一种危险。儿童心理学家、教学顾问、课程开发者、校长和老师们都在以危险的抽象方式思考和谈论孩子,把他们分门别类。关于儿童“科学”的理论化的语言很容易使我们忽视每个孩子的独特性,转而注意他们共同的特征,进而对他们进行分组、分类、筛选、衡量和管理,并以原先设想好的方法去回应他们。
反思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是否觉得这种“专业性”很重要,还往往以这种“专业性”而自得。比如说当我们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会向以前的老师询问班里孩子的表现,还没教到那些学生,心里已经把他们划分成几大类,有时印象一旦形成,即使有的孩子想在新老师面前好好表现,也接收不到老师积极的反馈。
上学期我班里有个小金同学,她脾气古怪,心情好时表现积极,作业也能基本完成;心情差时上课不听,摆着一张臭脸,仿佛谁都欠她五百万。刚教她时,我耐心引导,她的英语成绩马马虎虎还过得去。整个疫情期间,由于家长无法好好督促她学习,没能认真上网课,开学后成绩直线下降。我对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奈她油盐不进,破罐子破摔。到最后我束手无策,只能任其自由发展了。
现在想来,我似乎走进了“专业性”的误区,以一个老师的角色出发,经过一段时间的主观努力没有看到这个学生的进步后,便认定这个学生是不思上进,无法教育了。其实她肯定有其非常特殊的独特性,需要老师去观察、去思考、去研究,方能找到她为什么放弃学习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我只关注了这个学生呈现的“显性”方面,而没有去关注她的“隐性”方面,教育结果当然只会失败了。
我们太习惯于给学生分门别类,并加以教育了。这一是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局限,班级学生过多,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观察每一个学生;二更是因为我们从教时间越长,越容易形成这种“专业性”,而忽视和忘记了教育的初衷和本心。
二、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
这里的“看到”,文中说是“为人所知”。我理解的是,孩子们需要被老师所了解、所关注、所期待。
我们学校有个非常好的传统是每天清晨值日领导和老师和每个进校的孩子打招呼,并能得到他们的回应。温暖的微笑、和煦的问候、微微的点头,都能让孩子们感到开心和幸福。每次相遇,我们和孩子们都在共同创造和分享着这段短暂而美妙的时光。
在课堂上,我们一进教室都习惯看一下全班每个同学,同学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目光投注在他身上,由此自然进入到接下来的学习进程中。
我认为被“看到的”的更高境界是“被理解”。我们英语课上学习新单词时经常会用“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朗读。遇到发音比较难的单词时,总有几个学生读了几遍还是无法正确朗读。这时候,我认为如果让他们站着一直读错,还不如让他们先坐下,听取其他学生的正确发音,让他们可以毫无负担地在下面跟读和练习。不经意间,可以抽取他们再次朗读,看看他们是否真正掌握。过多的关注反而会让他们丧失自信,所以理解和尊重更加重要。
“智慧的教育者形成了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他们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我深以为然。
三、珍惜学生的“宽恕”
这本书有一章提到“孩子是天生的宽恕者”。教育教学是一项复杂性的教育任务,老师在处理课堂和师生关系时难免会犯错误或判断失误。但我们看到,学生并未记恨老师,而是给予了理解和宽恕。
几年前曾教过一个学生,他学习态度很不端正,没有一天是按时完成作业的,因此免不了挨了我很多批评。有一个早晨,他走到我的身边递给我一盒润喉糖。我惊奇极了,问他是送给我的吗?他不善言辞,指指喉咙就下去了。我意识到他听到我那段时间上课时嗓子嘶哑,所以特意送糖给我吃。当时我的心情非常复杂,后来网上流传一句话“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可我不是也遇到了我“虐”学生而学生“待我如初恋”的事件吗?我想我会永远记得那份真心和诚意,心怀感恩。
是的,有时候我们上课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有时课堂设计并非完善或完美,应该说抱歉的是我们,而不是去指责孩子们。“我们必须永远为真正的教育努力奋斗。不辜负孩子们给予我们的信任,不滥用他们的原谅和宽恕。”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站在教育人性的高度看教育智慧,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大智慧——拥有这样的大智慧,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真正的‘情调’”。是啊,教育有智慧,方能有情调。我不是个有智慧的老师,但我愿意努力保持一种好奇心和探索心,用开放和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我的学生们,对学生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做一名真正的老师。
教而有情、育而有调,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的最高境界。让我们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