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聆听了六年级组的牟小青和王倩倩老师分别执教的《桥》和《穷人》,受益匪浅。两篇课文选自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这些小说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
牟小青老师的课堂教学层次清晰,推进有序。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入手,带领孩子们品味人物形象。牟老师抓住了小说的三要素,引导学生自主读文后通过用短语概括情节的小标题,这样就把《桥》这篇小小说,让学生读薄,读简单了。再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学生把人物的形象读丰满。在这过程中,牟老师通过一次次地追问,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出中读。例如,当学生说到文中用了三个感叹号时,教师及时追问,你能读出感叹号的语气吗?在学生一遍遍的朗读中,读出了语气中的强烈和坚定。再如,老师追问,怎么冲?怎么揪?怎么吼?让学生在脑子里还原画面,读出情感。这样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支部书的沉着冷静,感受到他的公正如山,父爱如山,精神如山。结合听的讲座感觉这堂课梳理情节的板块可以重建如下,师:通过预习,说说文章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生:梳理情节脉络。师:试着用短语概括情节。反思:这样让学生慢慢梳理情节,可让学生在文中走个来回。
王倩倩老师紧抓人物的心理冲突,感知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让学生感知“穷人”不穷的主题内涵。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推进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展开,给予学生以阅读小说的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在薛辉主任指导后,我们知道了在进行小说教学时,应理清故事的情节发展线,以情节和环境为抓手来品悟人物的形象,进而感知小说的主题。三要素不能单独呈现,要形成一张关系网,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小说文本的学习进而对创作小说产生兴趣并能自己写写小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