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有幸聆听了牟小青、王倩倩两位老师执教的小说单元教学课,两位老师的课各有特点,令人赏心悦目,更给予我不少启发。
牟老师善于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桥》这篇小说的情节中,挖掘村民、党员、老支书面对滔天洪水时的内心活动,从而让学生对老支书的人物形象愈发清晰、深刻。师生之间投入且配合默契的朗读更让听课的老师们为之侧目。王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穷人不穷”的深刻内涵,聚焦小说的环境和人物细腻的心理描写,感受桑娜夫妇虽家境贫穷但内心无比善良的形象,精彩的心理补白让学生感受到小说的魅力。
听课之前,我也仔细思考过,如果我来执教这两篇课文,我会如何把握教学重点。小说肯定是围绕“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教,就看怎样根据文本选择侧重点了。首先是《桥》,情节不难梳理,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对学生而言也不是难点,因此我想过聚焦环境描写,在这篇小说中,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能引导学生在日常写作时注重环境的营造。结尾也是要留时间处理的,因为这种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小说结尾正好激发孩子对小说的兴趣,感受小说的魅力。《穷人》这一课我的想法跟王倩倩老师一致,甚至王老师的许多设计令我拍案叫绝,因此不多赘述。
带着自己的思考再听薛校的分析,更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弥补了之前自己粗略的思考中很多的不足。原来对教材的解读还可以如此深刻、清晰,两篇小说都可以以情节线为抓手,《桥》的情节与环境一一对应,《穷人》的丰富心理变化也隐藏在情节中,听完薛校的解读,我对小说教学有了一种朦胧的感觉,遗憾的是当我想落实到教案重建中,却发现不知道如何下手,不得不说,教学能力和见识还差得很远,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