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 9月
发布时间:2020-09-2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杜丹

一、说教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小学语文部编版第三册第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诗歌,介绍植物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的常识。这首特别可爱的儿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生动形象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小朋友们很是喜爱。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提出问题,第二、三、四节结构相似,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诗歌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说学情

1、二年级学生在前两册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对汉字的构字特点也有一定的认识。

2、本班孩子性格活泼、思维活跃开阔,学习的基础尚可,能够自己独立地预习生字。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1.会认14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会写10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为、更、”;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3.了解文中的“降落伞”、“铠甲”指什么,知道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4.激发观察植物、了解植物奥秘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文中的“降落伞”、“铠甲”指什么,知道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五、说教学策略

 课标指出: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为体现这些新的理念,实现既定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我遵循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六、说教学设计: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我力求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课堂开始就引导学生,我们的妈妈十月怀胎生下我们,小动物青蛙产卵孵化小蝌蚪繁衍后代,那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跃跃欲试地想去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用激励性的评价手段,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课堂中间学生坐不住的时候,利用生字“脚”顺势设计一个“我说你做”的游戏,既给“脚”的词语做了归类,也让学生活动一下,驱赶课堂的枯燥感。

(二)主线分明,细节饱满

整篇课文以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这一个大问题为主线,重视细节生字的处理,尤其是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加深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重点词语可放入具体语境或结合生活经验,做具体动作等多种方式来理解。如学习第二小节时,课件出示降落伞和蒲公英的图片,“为什么课文说蒲公英妈妈为孩子准备了降落伞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从颜色、外形、功能区思考,关注它们都要借助“风”的力量飞行,了解蒲公英是靠“风”去旅行的。再通过动作演示,风轻轻一吹,降落伞一个接一个出发的情景,理解“纷纷”一词,蒲公英的孩子多快乐呀!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三)重视朗读,巧妙拓展。

在教学时尽量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孩子读,孩子想,孩子说。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引读等,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验感受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按要求读课文,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第二遍:用横线画出文中写到的植物和它们传播种子的方法,以训练学生边读边想的好习惯。给学生拓展尼龙粘扣的发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七、说教学反思

1.生字教学中,字教得多却不精。教学中,我们要有取舍,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抓住难写的、难理解的、易错的的生字教学,放掉一些简单的、不容易写错的生字。而抓重点字时要教透、教尽。尝试生字归类,帮助学生记住同一类的字,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2.低年级的孩子在识字写字的同时,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说话练习。所以老师的语言很重要,它决定着孩子的思维方向,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如果问的方法不对,就有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死胡同,使学生无话可说。老师的语言一定要准确,艺术。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发现自己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的语言不够准确,缺乏引导性,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今后我要努力完善自己的课堂语言,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挥。

3.教学机智还不够。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没有能及时抓住其中亮点进行表扬和知识拓展。如一位同学补充“如”的成语时,我没能抓住成语及时补充“如”字有“像”的意思,进行释义。学生学习生字时采用加一加再减一减的方法过于繁琐,我未能及时引导采用简单的方法来记忆。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被完全设定。当学生回答偏离预设时,我应及时引导教育机智还需要在实践中多加培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