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解读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应该教导学生在充分阅读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主动提问,更进一步地培养和训练自己的问题意识。
在本文的课前导语中写道:“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是第一次在教科书中正式要求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所以是常识性的“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课后练习中的三个问题,难度相比课前导语来说更大,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提问,还要给问题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一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角度”,二是通过教科书来提醒,即在“小组问题清单”的旁边以“小泡泡”的形式来提醒:可以针对部分,也可以针对全文来提问。还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更多的问题,课后第三题旨在通过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环节:借助预习单,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分析:班里大部分同学在多次阅读课文后能够填出,但是在交流过程中发言人数较少。部分同学对于第3、4粒豌豆的想法和最后一粒豌豆的最终结果表述不清。
教学环节:反复阅读,提出疑问
(一)自主提问
(二)整理问题
分析:班里有很多同学提的问题非常有趣,也非常浅显,如:
坐在那豆荚里很好啊,为什么会僵硬呢?
是同一只鸽子吃的吗?
一粒豌豆也算花园?
豌豆的家庭地位为什么是坐成一排?
为什么最后一粒豌豆是最了不起的一颗?……
教学环节:仿照问题清单,发现提问角度
分析:先观察清单示例,借助泡泡,了解清单中的问题既有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提出的,又有针对全文提出的。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仿照课后问题清单整理小组的问题,再说说有什么发现。
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针对部分”和“针对全文”的界限较模糊。
2.针对全文提问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提出的此类问题较少。
可以结合前后故事情节,通过对比五粒豆的经历提出问题,如“谁才是五粒豆最了不起的?”可以根据故事结尾提问,如“小女孩为什么会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还可以针对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差异提问,如“题目写的是‘五粒豆’,为什么内容主要写第五粒豆和小女孩的故事?指导后,可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更多问题。
三、从四上“策略单元”得到的思考
学生的提问呈现进阶性:数量多——角度多——质量高——运用好。
教学经历过程:鼓励——发现——思辨——提炼——再运用。
1.利用好助学系统,追求理想的教学效果。
2.利用好助学系统如单元篇章页上的导语、语文要素、课后练习、学习提示、交流平台作为抓手。要充分利用课后练习,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3.准确定位,设定恰当的阅读教学目标 。思考“这一类”“这一组”到“这一篇”的教学价值,准确设定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