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第二课奇怪的梦的反思和总结
一、本课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和自由的想象空间,以梦为探索主线,以“奇怪”为发散性思维的生长点,学生沉浸在神秘梦幻的氛围中读梦、品梦、析梦、造梦、画梦、评梦、追梦,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为了给学生更多的艺术冲击和感染,本课引入了大量有关梦的信息资源。首先欣赏的是《爱丽丝梦游仙境》《百变狸猫》《哈利波特》等各种梦幻电影情境的剪辑拼盘,让学生在一分钟内看遍走迷宫、海底船、扫帚飞天、怪物游行等种种奇景,为电影艺术中的梦幻表现力所震撼,走入奇梦的情境;再按类型展示精心选择的奇异图片,理解美梦、恶梦、奇梦、惊梦的各不相同;更有三位艺术大师夏加尔、达利、卢梭和著名绘本作家几米富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让人细细品味,感受各种风格的梦境营造手法,抓住艺术特点,解决艺术表现方法中的难题。
在创作的过程中,还有同龄孩子种种异想天开的作品让学生寻找共鸣,再加上空灵婉转的背景音乐,更营造出奇梦的气氛,引发学生无尽的遐想,激发了创作欲望。而教师的多重演示更是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进一步启发了学生的回忆和想象,化解学生创作时不知如何下笔的畏难情绪,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四个层次的欣赏,层层深入,立体地呈现梦的文化氛围,渗透美术知识、技能技法,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修养。
二、本课不同于第五册《梦中的我》,造型表现要求从对自我意识的集中关注扩大到梦的全景,梦中的伙伴、离奇的情节和丰富的背景也成为创作的一部分。在课堂上,无论教师如何迅速,也只能画一两幅范图,无法表现出奇梦丰富多样的创造点。本课的一个小游戏“造梦工厂”就给学生提供了实现各种想象的平台。只需轻轻点击相应的按钮,游戏中的小男孩就能变成战士、魔法师、天使和超人,能放大缩小,能飞来飞去,他还有机器人、恐龙、怪物、宇航员等伙伴,能更换天空、雪地、森林、花园等各种背景。学生抢着换来换去,互动课件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小游戏给学生提供了实现各种想象的平台,在玩中进行探索。进一步了解梦境中什么都可以发生变化,时间、空间、动态、伙伴、装扮等元素均可变幻,引导学生关注梦境的生成元素,激发学生多元发散性思维,帮助解决了本课的难点。本环节拓展梦之“奇”,让学生心中的奇梦变得更完整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