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童话的样子
周四下午,我校承办曹燕名教师成长营活动暨常州市优秀教师城乡牵手活动,有幸聆听了我校赵丽倩老师执教的三上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赵老师立足教材和学情,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别样的童话教学,让我收获颇丰。
首先,立足文本,童话有童话的样子。赵老师执教三上的童话,基于这个学段学生对童话有着浓厚的兴趣,《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有较为扎实的学习基础。有别于童话故事阅读,作为课文教学,赵老师紧扣文本,深入解读教材,基于学情和文本要求,在整体感知阶段围绕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一说童话主要讲了什么,聚焦文本学习内容的要素,锻炼了学生概括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却不失童话的意味,将一个长长的故事提炼成一句话,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始终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其次,品味体悟,要素有要素的路子。赵老师挖掘童话故事的特点,让学生寻找文本中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神奇的地方。这不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感受童话文本表达特点奠定了基础。在学生一次次感受神奇之处的过程中,学生把握作者丰富的想象,明白童话的神奇之处在于充分的想象,进一步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延伸,从而体悟人物可怜的处境,再次将人物处境和文本的 幻想勾连联系,明白童话丰富的想象不是凭空瞎想,而是有依据的。就是在层层深入推进的教学环节中,学生一次次触摸童话的文本特征,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物形象,表达的思想情感,初探童话的内涵,使体验越来越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