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队评课
一、变“一”为“多”:
班队活动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主题和项目为活动的方式,以学生全程参与主动承担责任产生积极发展效应为开展活动的原则。
“新基础教育”所倡导的给予学生成长需要的主题设计与长程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活动设计,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性质,多元丰富的表达形式与动态生成的过程,主题活动与班级日常活动的有机结合,以及具体活动的前沿后续等,这一系列保障学生发展,评价班级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这两堂课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徐老师的课上我们意识到,这次活动已成为引领下一阶段活动的引子,学生在活动中会思考:选取怎样的宣传方式学生更易于接受?怎样才能让宣传达到最佳效果?下阶段我们的工作重点是什么?等等。接下来的活动来得自然而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生长的力量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力量是鲜活的、实在的。
二、由表及里: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关注点显然已经从“结果反馈”转向“过程体悟”之中。教师已经打破点状的思考,将视野放宽放长,在充分解读学生的基础上,整体地设计系列活动,使学生的学校生活变得有延展性,有真情实感,最后获得真实的成长和发展。尤其是两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关注了活动过程中育人价值的挖掘,让学生获得真真实实的成长。如:郭老师的介入时刻围绕志愿者精神的挖掘;徐老师的课则是善于思考、团队精神等等。
三、互动共生:
活动的开展时常需要集各方之力,是典型的多主体参与,就像郭老师的几次志愿者行动,普法、环保、劳动,在微观层面的班级层面,集结了家长、班主任和学科老师的参与合作;在学校层面,是校长、中层乃至社会人士、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的合作,在多元主体的参与中,实现了全学科、全民育人的目的,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这何尝不是教育的理想状态?而且通过丰富多元的展评活动,不仅开启滋养着校园文化建设、岗位建设、主题活动等,还依托家长、社会人士的参与,反哺学校教育、家庭和社区生活,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的相互玉成,共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