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教学反思
10月15日下午,在奥园校区报告厅,全体语文教师观摩了三年级的两节课。其中,孙洁老师执教的《那一定会很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不久,我也教学了此篇课文。在观摩了孙老师的课后,我对自己的这节课做出如下反思。
第一,教学设计没有关注单元的整体性,没有把握于童话的特质。课文9《那一定会很好》是第三单元----童话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围绕一粒种子的愿望,展开丰富的想象,描述了种子的不同历程。此篇课文安排在精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有它独特的意义。它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在情节上两篇课文都具有情节反复的特点,在写作手法上都具有丰富的想象。不同点,《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幻想,小女孩的愿望都没有实现;《那一定会很好》一粒种子和人一样有愿望、会说话,种子的愿望都幸运地实现了。基于以上特点,本课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前一课,在复习巩固这些童话要素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孙老师的教学体现了对“想象”教学的复习巩固,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想象很丰富、想象有依据和想象有层次。而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只是把它当成一篇故事来教学,既没有突出童话“想象”的特质,更没有与前一课建立联系,巩固提升。
第二,教学活动没有方法指导。根据课题下的自读提示,本课的重点是梳理种子的历程,种子先后变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课文情节反复,都是先写种子的愿望“要是......那一定会很好”,接着写种子的怎样实现自己的愿望。在此环节中,我直接出示一张表格让学生填写。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填写效果并不好。听了孙老师的课,我才明白了教学问题的所在。孙老师重点教学1-3小节,带着学生填写表格的第一个板块,做好示范;接着,才让学生默读剩下的部分,自主填写表格。孙老师很好地利用了情节反复的特点开展教学,由扶到放,教方法,用方法。
同一节课因为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不同,教学效果更是会大相径庭。教学设计要立足单元整体,关注语文要素;教学活动要教方法,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