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凄美的童话。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分成三大板块。
一、和孩子们聊聊童话再讲童话,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说说故事梗概。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并思考问题。围绕“小女孩擦亮火柴后看到了什么”为大问题展开,在这美好的画面中,带领学生感受想象的丰富。进而让学生带着已有的阅读基础再读课文,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这些画面?这5次幻象是否可以打乱顺序?这样的提问勾连了童话阅读、童话中的想象、文本语言与思维的碰撞。在学生理解的“童话的想象丰富”的基础上,再感悟童话想象有依据、有层次的特点。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分析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为什么会出现种种幻象,最后,引导体会小女孩悲惨的遭遇(寒冷、饥饿、痛苦、缺少关爱)。学生在自读中自悟,并能划出相关的句子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虽然本节课的教学板块比较清晰,但在课堂开展的过程中,由于本人缺乏经验,对课堂驾驭能力不够,导致设计时的想法并没有在课堂上很好地运用。本篇课文篇幅长,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对于文本的把握能力尚缺,出现了找不到关键信息或找到了也不能提炼出问题的答案等问题。特别是对于想象特点的概括,对三年级的学生相当有难度。感觉本节课更多的是我在牵着学生走,替代的问题在本节课的课堂上多有出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不断学习,多多总结问题,不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