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进行了第一次英语测验,三个班的测验结果都不理想。试卷分析显示有两处地方丢分严重。第一处是找出单词的同类项。这一部分我把丢分原因归结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新题型,还不适应。第二处是单项选择。比如( )Liu Tao. A: This B This is 和()Yang Ling. A: She B: She’s. 这两题很多学生都选择了This和She. 这一部分我归因于学生审题不清,要求他们以后认真读题。
既然试卷分析已经找出了学生的知识盲点,我决定在之后的学习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于是我要求学生在这次的试卷订正中圈出每一道题目关键字,并且要求学生在找出单词同类项那部分把每一个单词的中文都标上。
然而等我对学生的试卷进行二次批改时,我却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我的试卷分析出现了偏差。在找出单词的同类项这一题中我当时是归因于学生不适应新题型,然而要求他们写上中文意思后我发现他们丢分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并不认识所考单词。为了验证我的发现,在接下来的一次字母默写时,我尝试着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单词,让他们看单词写出中文意思。果不其然,默写的结果并不乐观。很多学生混淆了My和I,you 和yes, 包括this, 很多学生直接就翻译为了“这是”,she直接翻译成了“她是”,这也让我意识到上次考试的单项选择题学生失分严重并不是因为他们审题不清,而是他们根本不知道this和she的正确含义。
但是我仍然存在困惑:在平时学生读书时,他们能流畅地发音,而且我和学生的英语对话也不存在很大的障碍,为什么偏偏让他们识字却如此困难呢?难道是我没有关注到个别学生的发音吗?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开始利用几个课间的时间对三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三个班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他们只会“闻其声”,不会“识其人”。
终于找到了真正的教学盲点,于是我决定训练他们的识别单词能力。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决定循序渐进地让学生默写中文意思,先默写两次第一第二课单词,在基本掌握后再进行第三第四课的默写。为了提高他们背诵单词的积极性,我承诺他们如果默写能够全对,就能获得一颗善真币。学生听到这样的奖励制度积极性立刻被激发出来了,很快就正确掌握了四课单词的发音和中文意思。
通过这几天的不断摸索,我意识到要想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老师一定要成为一只有火眼金睛的啄木鸟,要正确地找出“害虫”,才能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