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推和拉
发布时间:2020-11-0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王小萌

教材分析

本课有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从动物、人、机器三个方面识别图中推或拉的动作。第二个活动,在认识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的基础上,通过使用拉力器和给运载火箭排序,意识到在做推和拉的动作时都是需要用力的,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的。第三个活动,在图片呈现的“推箱子”“拔河比赛”真实情境中判断谁的推力或拉力大,初步感知力的大小与方向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课是小学阶段关于“力”的内容的第一课,对于二年级儿童来说,因为力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本课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围绕学生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推和拉的动作,区分什么是推、什么是拉,认识常见的推力和拉力,知道力有大小。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地指导。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教学设计上主要的问题:

1、学生看的多,做的少,缺乏感受和体验。例如:让学生去开门和关门,都只能一两个学生去做。这一环节,每个学生都想来尝试,但从同学们失望的眼神中我体会到:这个环节的设计虽然很成功,却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如果给每个人一次尝试的机会,我想他们的主动性会发挥得更好,记忆得也会更深刻。

2、简单的环节复杂化,设计教学环节,一味追求趣味性,用了很多活动,没有考虑层次上的逻辑性,显得整个课堂有些杂碎。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学生最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设计,例如认识推力和拉力环节,可以利用孩子们的身体去推一推、拉一拉,感受推力和拉力大小。

3、实验材料的选择上不能一味的相信书本,设计实验缺乏科学性,可用一只手指推拉大字典代替拉力器。

4、没有考虑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孩子们还没有学过四位数的比较,所以设计排序时,数据的比较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需要经过不断的推敲、反复的修改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 服务于学生,每个设计只有在反反复复的修改后才会收到好的效果。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不是一节、两节课所能完成的,是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完善起来的。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